近年來,安徽省巢湖市深入挖掘非遺資源,聚焦保護傳承發展全鏈條,因地制宜、守正創新,緊跟群眾精神文化新需求,推動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打造巢湖文化“最好名片”。

做好“保護”文章,守住非遺“原汁原味”。努力挖掘資源厚植非遺沃土,目前共有代表性項目81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2項。打造非遺傳承基地12個、非遺工坊1個、名家工作室2個,握緊非遺文化的“根”與“魂”。把非遺保護工作納入“十四五”規劃,制定落實重點非遺項目保護計劃,進一步完善非遺保護傳承機制,加強對傳承人、傳承基地的評估和動態管理,守護非遺傳承的“源”與“脈”。推動非遺文化數字信息化發展,建立非遺數字檔案,布設非遺專題展廳,通過多媒體互動形式讓群眾零距離體驗非遺文化。制作《巢湖民歌口述史》紀錄片,《巢湖民歌慕課》網絡課程納入全國高校選修課程,累計瀏覽量超100萬人次,編輯出版《有巢氏故事集》《巢湖民歌校本教材》等書籍,豐富重點非遺項目的傳播形式,點亮非遺魅力的“光”與“彩”。

扎實開展非遺“五進”活動(巢湖市委宣傳部供圖)

做好“傳承”文章,推動非遺“薪火相傳”。持續優化非遺人才梯隊建設,建立完善傳承人體系,現有代表性傳承人20名,其中國家級2人、省級4人。扎實做好非遺人才“引育留用”,通過“收徒傳藝”吸引年輕人參與非遺文化學習傳播,培養非遺專業人才100余名。打造巢湖學院等多個傳承基地,培養非遺項目種子老師200余人,每學期開設非遺課程100余次,吸引3000余人次上課。扎實開展非遺“五進”活動,在大中小學開設紙箋課程和巢湖民歌講座,拉近學生與非遺的距離。策劃推出“市民夜校”“傳承培訓班”“暑期少兒實踐班”等非遺專題體驗活動,讓非遺文化貼近群眾、融入生活。以“文化遺產日”“非遺展示展演”“民間文藝匯演”等為切入口,推出“非遺故事”專題,發布系列推文70余篇、原創融媒體產品10余部,《傳承:這一曲,巢有范》等多部融媒體產品獲“學習強國”平臺全國縣級融媒優秀作品獎、“美好安徽”“美好合肥”優秀獎,有效打破非遺傳播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讓千年文化迸發出時代活力。

做好“發展”文章,實現非遺“百花齊放”。鼓勵“非遺+創新”有機銜接,通過不斷兼容吸收新技術、新元素,讓各類“老字號”實現“新表達”。巢湖民歌突破單一詠唱的傳統形式,通過廣場舞、交響樂等形式走進基層,作品《風里傳來桂花香》入圍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幸福生活萬年長》獲長三角民歌賽最佳傳承獎,《綠浪滾滾迎面來》獲省廣場舞大賽最佳創意獎。紙箋加工技藝恢復與發展了粉蠟箋、羊腦箋等技藝,產品榮獲“國之寶——中國十大名紙”。巢湖樹雕畫迭代創新推出牛角畫、麥稈畫等產品,作品《蝦》獲省徽工獎金獎。堅持“非遺+產業”協同發展,扶持重點非遺項目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紙箋加工技藝、巢湖樹雕畫參加世界制造業大會、長三角文博會、園博會等,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等地。巢湖織網技藝擁有生產加工點300余家,年產值達40億元。“一品玉帶糕”注冊生產企業7家,年總產量600多噸,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推動“非遺+文旅”深度融合,利用中廟文化旅游活動周、銀屏牡丹節、夏至節等時間節點開展非遺宣傳展演活動。打造巢湖民歌主題村南湖方村,建設民歌展示館、民歌課堂、民歌廣場等,集景觀、研學、民宿于一體,獲評省級鄉村旅游“精品主題村”。通過講述非遺故事、觀看非遺展示、展演等形式,在火爆出圈的中廟茶社布設非遺攤位,引導群眾走近非遺、體驗非遺,實現了非遺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精彩蝶變,為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郁辰)

編輯:劉暢司晨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