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霍山10月22日消息(記者 劉暢司晨 通訊員 王倩倩 程超 王垚)近日,在安徽省霍山縣下符橋鎮沈家畈至桃園段以工代賑項目施工現場,村民梁再年正在專注壘砌卵石擋墻。“以前農閑要么在家閑坐,要么外出打工漂泊,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學習技術,往后找活更有底氣,這日子踏實多了!”作為以工代賑政策的受益者,梁再年的故事正在霍山縣多個村落上演。

據了解,作為霍山縣的“北大門”,105國道下符橋段雖通行順暢,但沿線人居環境曾是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心頭事”。下符橋鎮積極探索“村民自建+多元賑濟”的以工代賑模式,將人居環境整治與促進群眾就業增收緊密結合,走出了一條“環境提質”與“群眾致富”雙向奔赴的振興之路。

讓項目“建在群眾心坎上”,關鍵在于激活群眾主體意識。于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該鎮在成立專項領導小組統籌推進的基礎上,創新推行“鄉鎮指導+村級勞務合作社牽頭+村民自建”模式。項目涉及的下符橋村、桃園村等4個村,通過村民代表會議民主選舉,組建起由村“兩委”干部、有施工經驗村民、低收入群眾代表構成的項目理事會,全程負責施工組織、材料采購、用工安排等事務。這種“自己的項目自己建”的模式,讓村民從“旁觀者”變身“主人翁”,更使項目建設貼合群眾實際需求。灰磚籬笆的樣式、擋墻的高度等細節,均經村民理事會議事協商確定,既實用又飽含鄉土韻味。

“以前總認為建項目就是干部的事,現在自己選理事會、定方案,干著特有勁頭!”桃園村村民王光祥作為理事會成員,每天既要參與環境整治施工,還要核對工友務工考勤,確保勞務報酬精準發放。

同時,項目以“家門口增收”為目標,項目勞務組織專班聯合村級理事會,逐戶摸排低收入人群、脫貧戶、監測戶的務工意愿與能力,優先提供普工、瓦工等崗位,累計吸納210名重點群體參與建設。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帶動群眾務工超50000工時,預計發放勞務報酬超200萬元,重點群眾人均增收超1萬元。理事會還建立“按勞計酬、公開透明”考勤制度,每日公示務工人員姓名、工時、報酬,讓群眾干得明白、掙得放心。

除了勞務報酬,項目更注重“授人以漁”。通過“訂單式”培訓,組織技術骨干現場教學。技術師傅在施工現場手把手傳授砌筑工藝、溝渠整治技巧。理事會里的“土專家”則分享施工經驗,通過“理論+實操+傳幫帶”模式,讓300余人次務工者掌握上崗技能。許多村民從“零經驗”的門外漢,成長為能獨立完成擋墻砌筑、灰磚籬笆搭建的技術工,甚至被周邊施工項目優先聘用,實現從“短期務工”到“長期就業”的轉變。“不僅給活干,還教真本事!”提及項目培訓,村民們紛紛點贊。

如今,漫步105國道下符橋段,50余處道路節點已然換上“新裝”,村民手工壘筑的石擋墻層次分明,灰磚籬笆順著道路蜿蜒舒展,清淤后的溝渠整潔通暢,每一處細節都浸潤著“共建共享”的溫情。

“就像打掃自家院子迎接客人,大山里的風景美,沿途環境也得配得上!”十一假期,梁再年望著家門口川流不息的車輛,語氣中滿是自豪。

項目注重“建管并重”,后續管護同樣錨定“村民參與”。下符橋鎮計劃依托理事會設立道路養護、環境保潔等公益性崗位,優先吸納參與建設的低收入群眾上崗,讓大家既能持續增收,又能親手守護家園的美好。

近年來,霍山縣聚焦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環節,持續發力補短板、強弱項,同時積極謀劃、主動爭取以工代賑項目。通過不斷探索多元化賑濟模式,精準提升賑濟工作的實效性,不僅切實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更提升務工群眾技能,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實現項目提質增效與農民穩定增收的“雙贏”局面。

據悉,今年截至目前,霍山縣已實施以工代賑項目14個,帶動約2200名群眾務工,發放勞務報酬約1500萬元,有效促進了群眾就業增收。

編輯:鮑玉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