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4萬億境外資產從未被審計 國資委將查家底
2015-03-18 07:11:00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3月18日消息(記者劉祎辰)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昨天(17日),國資委網站上掛出的一則招標公告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公告顯示,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將通過采購第三方服務方式檢查央企境外“家底”。其中包括4個集中重點檢查項目和3個境外國有資產檢查項目。國有資產、公開招標檢查機構,這兩個關鍵詞疊加在一起,這消息想不火都難。
隨后就有不少媒體表示,由于審計能力有限,我國100多家中央企業有超過4萬億的境外資產從未被審計,基本處于監管真空狀態,所以國資委此次要引入第三方進行海外國有資產的審計。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審計署原副審計長董大勝曾向媒體透露,限于審計能力有限,大多數央企從未進行過國家審計,央企的境外資產更是處于監管“真空”。這邊話音剛落,那邊公告發出,難怪輿論關注。但既然是一則招標公告引發的輿論高熱,那么就從這兒開始說起。
焦點一:這真的是第一次引入社會力量進行檢查嗎?
記者昨日第一時間致電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得到的卻是這樣的答復。
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這個審計只是按照國家法律的規定,對國內外都進行了例行的審查。這個是很正常的,這個事很簡單,沒有那么復雜,就是工作上的例行安排。
例行事務,不是先例,真的如此嗎?隨后記者在國資委網站上進行查詢,發現2013年6月與2014年4月都曾發出過類似的招標公告,與昨天見諸報端的公告相比,區別僅限于分包的數量,招標的金額,當然還有時間。在條件設置上,與此次的公告幾乎完全相同——要求投標人須滿足三年內沒有承擔過所投包中涉及企業的財務決算審計、清產核資業務或國務院國資委委托的經濟責任審計業務等以確保獨立性。此外,這位人士告訴記者,即使在公開招標之前,國資委引入社會服務檢查境外國有資產,也在進行。
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原來也是,原來我們都是對實行名單制,核準準入制度,是合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我們列一個名單就可以做,這些名單上的機構比較有信譽,至少很少去做假報,很早都這么做的。
焦點二:所謂在裸奔的海外國有資產,到底有多少?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110多家中央企業資產總額達到35萬億元,根據國資委統計的境外經營單位資產總額占比12.5%計算,中央企業境外資產總額超過4.3萬億元。因此,4萬億國有資產在境外“裸奔”的說法被廣泛傳播。然而,這個數字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潘圓圓看來,也并不靠譜。
潘圓圓: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他包含的就是直接投資的,不包含間接投資,對美國國債,還有發達國家股票的購買肯定不在審計的內容之內,2013年,中國的國有企業對外投資流量一共是407億美元,從存量來看,到2013年國企投資存量已經達到了三千億美元。
潘圓圓認為,籠統將國有資產在境外的盈虧,視作是不是“流失”和“縮水”,并不科學。
潘圓圓:直接投資本身就是風險比較大的,投資的波動會比較大,所獲得的收益率也會比較高,風險和收益率是對等的,會受到多方面的風險影響,包括比如美元的地產或者是資產,如果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這個資產價格就會波動比較大,所以國內對這方面的關注度也比較高,意見也比較多,認為國有資產是流失的。資產價格變了,但還沒有把它賣出去,還有上漲的空間,但是這是市場的行為。
焦點三:公開招標,監管就完全到位了嗎?
記者發現,由于從2013年至今的招標公告們,均為數個央企及其在海外投資項目的審計標的,也就是說,對于境外國有資產全面檢查,至少從公告等資料上看,沒有出現。兩會期間,董大勝向大會提交的提案,指出過去多年的實踐中,不成文的做法是審計署只對118戶中央企業中的57戶進行過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其余的企業由有關部門組織或者委托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對其他95家中央部委所屬的企業,審計署從來沒有審計過,對中央企業越來越大的境外投資也基本上沒有進行審計。
但接近國資委的上述人士表示,董大勝所說的其余企業,原本也并不在國資委的監管體系下。而這些公司中很多上市公司,境外營收情況同樣要納入財務報表接受審計,說是監管真空也并不十分合適。
潘圓圓表示,將更多更專業的第三方力量引入對境外國有資產的檢查當中,將對提升透明度有很大幫助。
潘圓圓:這個肯定是存在,效率上的提高,以及客觀上的提高,和獨立性的增加這些好處,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是跟目前的反腐有結合并促進。
編輯:夏可欣
關鍵詞:央企;境外資產;國資委
2015-03-18 10:17:00
2015-03-17 16:46:00
2015-03-11 07:05: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