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村均29.13萬元!今年上半年,重慶農村集體經營性總收入26.55億元
8月12日,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委獲悉,上半年全市農村集體經營性總收入26.55億元,村均29.13萬元。
“村集體收入連續增長,與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的強村公司改革、農業‘標準地’改革、激活農村建設用地改革、‘三變’和‘三位一體’改革等息息相關。”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
豐都縣武平鎮壩周村平均海拔1100米,以前受地形條件等限制,產業發展單一,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這種情況,在武平鎮另外9個村同樣存在。
2023年5月,武平鎮10個村各出資20萬元,抱團組建鎮級強村公司,與華園牧歌(重慶)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園牧歌”)共同發展500頭肉牛養殖。“我們出資金,華園牧歌出養殖場和技術,且聘請職業經理人負責肉牛的養殖和銷售。”壩周村黨支部書記王波說,每養一頭牛,村集體每年保底有1500元收入,目前村里已養了100多頭肉牛。同時,10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組織還與華園牧歌按照5:5的比例對利潤進行分紅。
墊江縣長龍鎮長久村則大力推進“三變”改革(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通過“村集體+公司+農戶”方式,當地4000畝閑置土地上發展了墊江晚柚、大豆、高粱、蜜本南瓜、榨菜、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同時,村集體組建墊江縣長久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通過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以及承接小微工程等,今年村集體收入達100余萬元。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千方百計實現“強村”帶“民富”的目標,目前,我市正大力推進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強村富民貫通聯動改革,鼓勵各地根據實際發展需要,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下一步,我市將繼續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健全農業經營體系,鼓勵引入鄉村CEO提升村莊經營水平,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力爭農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達95%以上。(記者 趙偉平)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