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潮濕的6—9月是野蘑菌的生長旺季,也是菌類愛好者的狂歡季節。然而,普陀區中心醫院急診科不久前卻收治了2名食用菌類后出現嘔吐、腹部絞痛等不適癥狀的患者。所幸就醫及時,經治療已康復出院。目前,市場監督管理所已經對涉事店鋪開展檢查,重點檢查菌類進貨渠道和加工流程。
菌子季嘗鮮需謹慎
普陀區中心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牛開亞介紹,當時兩名患者都是由120救護車送至搶救室的。患者說,眼下正值菌子季,他們在附近一家云南菜館嘗鮮。在食用菌菇后,出現頻繁嘔吐和劇烈腹痛、腹瀉等癥狀,入院時距離進食已過去約6小時了。結合患者病史,院方高度懷疑為食物中毒。為快速清除體內毒素,急診當班醫生建議患者接受洗胃或催吐治療,同時給予補液支持,預防因嚴重嘔吐腹瀉導致的脫水。
近年來在各地都掀起了一陣食用菌子的潮流,上海也開了多家主打云南野生菌的餐廳。但是食用野生菌潛藏中毒風險。例如大名鼎鼎的見手青在帶來味覺享受的同時,也暗藏危機。該菌加工過程中如果未完全燒熟煮透,進食后容易引起嘔吐、腹痛、腹瀉,或“見小人”等癥狀。食用此類菌子一定要注意掌握正確的烹飪方式:切薄片,高溫燒熟煮透后再食用。
在戶外,無毒蘑菇常與毒蘑菇混生,想要避免野生菌中毒,就要做到“不采、不食、不信”。尤其是不用民間“土方法”鑒別野生菌。僅根據顏色與形狀不能判定野生菌是否有毒,比如顏色鮮艷的橙蓋鵝膏是美味的食用菌;而一身雪白、看似安全的致命鵝膏則有劇毒。
在正規餐飲店里享用菌子時,店家按照規范處理一般是不會中毒的。但凡事總有例外,萬一中毒怎么辦?醫生介紹,野生菌中毒的潛伏期較短,一旦食用后出現不適,無論癥狀輕重,都應盡快就醫。一起食用過野生菌的人,無論是否出現中毒癥狀,也都應就醫,并及時告知醫生野生菌食用史。
■ 中毒癥狀各不同
有毒的野生菌的毒素成分各異,中毒癥狀也不盡相同。中毒類型包括胃腸炎型、急性肝損害型等,其中胃腸炎型和神經精神型常見,急性肝損害型等為主要致死類型。
一旦中毒,輕者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及視力模糊、精神亢奮、錯亂、幻覺等精神癥狀;嚴重者可出現溶血、肝臟和腎臟損害,甚至死亡。
慎食生腌與涼菜
除了食用菌子中毒以外,夏季氣溫高,食物易變質,是食源性疾病和胃腸道感染的高發期。上海市食源性疾病監測網顯示,夏季細菌性食源性疾病中,副溶血性弧菌(常見于生腌海鮮)、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即致瀉性大腸桿菌)等為主要“元兇”。最近階段,普陀區中心醫院急診、腸道門診收治了不少因飲食造成不適的患者。牛開亞提醒,莫忽視餐桌上的“安全隱患”。
■ 夏季飲食需注意
食物務必煮熟煮透,特別是海鮮、肉類和蛋類。盡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生魚片、涼拌菜等;
生熟分開處理,使用不同的砧板、刀具和容器盛放、處理生熟食物,嚴防交叉污染;
剩菜剩飯徹底加熱,冰箱內生熟分區擺放,不宜存放過久,食用前必須充分加熱至熟透。
對于一些高危食品,最好還是警惕慎食。比如慎食生腌與涼菜,因為醉蝦蟹等生腌水產品易攜帶副溶血性弧菌;涼拌菜盡量當餐吃完,剩菜復熱中心溫度需達到75℃以上。對來源不明的野生菌類不要嘴饞,唯一確保安全的方法是只食用明確標識的可食用人工栽培菌菇。
若進食后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立即停食可疑食物,補充電解質(口服補液鹽或1∶1稀釋的運動飲料)防脫水。老人、兒童等免疫力低下者癥狀易加重,出現持續嘔吐、意識模糊或血便等,即刻就醫。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