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東莞10月15日消息(記者官文清 見習記者徐鋇兒)10月13日至14日,“看廣東·遇‘鑒’鄉村之美”主題采訪行活動在東莞長安鎮舉行。央廣網記者跟隨媒體團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調研與沉浸式體驗,全方位探訪長安鎮“百千萬工程”實施三年來在產業、教育、生態領域的顯著成果,解碼這座“千億鎮”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產業升級:從“制造”到“智造”,科創企業筑牢發展根基

探訪首站,央廣網記者隨媒體團走進東莞市宇瞳光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無塵車間。自動化生產線平穩運轉,記者們駐足其間,近距離追蹤高精度光學鏡頭從零部件精細加工、精準組裝到嚴苛檢測的全流程,“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的科創實力通過眼前的每一個環節直觀呈現。

宇瞳光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無塵車間(央廣網見習記者 徐鋇兒 攝)

宇瞳光學研發中心總經理李贊介紹,依托科技創新與數字智能化發展,企業光學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已超40%:“我們主打高附加值光學產品,憑借光學設計、精密制造、專業檢測等全流程核心技術,成功將1毫米級高精度成像器件從圖紙變為現實!倍@樣兼具技術力與市場力的科創企業,正是長安鎮優質產業生態培育出的生動縮影。

長安鎮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林云輝表示,作為東莞經濟大鎮、工業重鎮,長安鎮去年GDP突破1000億元,成為全市首個、全省第三個、全國第六個“千億鎮”,如今正站在新起點謀劃更高質量發展。目前,長安鎮擁有16.9萬家市場主體、4.4萬家工業企業,其中規上工業企業達1124家,更有OPPO、vivo兩家近千億級龍頭企業,豐厚的產業土壤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支撐。

OPPO長安研發中心(央廣網見習記者 徐鋇兒 攝)

在具體發展部署上,林云輝表示,長安鎮正推進六項重點工作:一是優化提質企業規模,進一步培育壯大現有產業生態;二是做強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電子信息、五金模具兩大特色產業及機器視覺、新能源配套、電子大健康三大新興產業;三是做精五金模具產業,依托“工業之母”的雄厚實力,推動制造業向精細化、高精尖方向發展;四是做深新興產業,結合人工智能新賽道,助力企業強化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優勢;五是做細科技創新,以企業為主體,同時補齊教育、醫療、交通等人文環境短板,優化營商環境,為科創企業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從宇瞳光學的高精尖鏡頭,到長安鎮的千億級產業藍圖,科技創新正成為這座工業重鎮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也為東莞鎮域經濟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范本。

教育提質:“一校一品”創特色,科技融合激活教育發展新動能

近年來,圍繞“百千萬工程”中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核心目標,長安鎮以學校特色建設為突破口,構建“整體統籌、校有亮點”的教育發展新格局。長安鎮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汪飚介紹,長安鎮始終堅持“品智教育、特色發展”路徑,自2016年啟動特色學校創建工作以來,經過近十年的探索迭代與優化升級。目前,公辦學校及幼兒園已形成成熟穩定、各具辨識度的辦學體系,不僅獲得教育領域專家的專業肯定,更贏得家長與群眾的廣泛認可,為鎮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筑牢根基。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東莞長安學校(央廣網見習記者 徐鋇兒 攝)

探訪第二站,記者隨媒體團走進長安鎮第一所公辦九年一貫制學!A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東莞長安學校。步入校園,完善的硬件設施映入眼簾,而科技賦能教育的細節更是滲透在課堂內外。路過操場時,恰逢學生上體育課進行跳繩訓練,不同于傳統人工計數,場地旁的電子屏幕實時跳動著每位學生的跳繩次數、頻率等數據,學生們盯著屏幕上的數字相互比拼,在運動中直觀感受科技帶來的樂趣。

學生上體育課進行跳繩訓練(央廣網見習記者 徐鋇兒 攝)

校長尹軍成介紹,學校在遵循鎮域教育發展規劃的基礎上,構建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體系,形成人文、科技、體育三大特色課程板塊,從多維度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地方課程則深度結合長安本土產業、歷史與生態特色,開展“走進社區、走進企業、走進歷史、走進自然”的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同時,學校創新推行“分層走班+動態調整”的教學模式,依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年齡特點及學科強弱差異,設置不同層次的班級,既保障固定教室的系統教學,又借助“走動教室”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個性化輔導,將“因材施教”理念貫穿教育全過程,為長安鎮“一校一品”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學生正在上體育課(央廣網見習記者 徐鋇兒 攝)

生態蝶變:治理煥新,將綠色動能轉化為經濟效益

長安鎮在水務生態治理領域交出亮眼答卷,其中茅洲河系統治理成果尤為顯著。第三站,跟隨媒體團,記者走進了茅洲河長安段的親水平臺,親身體驗到這條河流的“重生”:昔日“又臟又臭”的河水已不見蹤影,如今河面波光粼粼,兩岸綠植錯落有致,一幅“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美好圖景在眼前徐徐展開。

茅洲河長安段(央廣網見習記者 徐鋇兒 攝)

“曾經兩三百元的出租屋沒人租,現在七八百元的出租屋都沒空房!遍L安鎮新民社區黨委第一副書記時天永的感慨,道出了茅洲河治理給轄區帶來的民生巨變。記者在采訪時獲悉,新民社區早早將人居環境整治列為發展“先手棋”——自2020年起,新民社區每年拿出總收入的20%投入環境提升,通過道路巷道改造、河涌景觀優化、全域綠化推進等舉措,打造“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生態空間。環境改善直接推動發展提質,2024年新民社區村組兩級總資產達6.83億元,較2022年增長12.91%,經營總收入1.16億元,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

茅洲河旁的綠道(央廣網見習記者 徐鋇兒 攝)

不僅如此,長安鎮還以茅洲河治理為契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成功引進長江超聲、艾爾瑪科技、日信高科等高科技企業,這些企業全面投產后預計新增年產值約17億元。同時,新民社區于2023年入選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社區,成為長安鎮水務生態治理帶動區域民生改善、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編輯:鄭少純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