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清遠市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用全產業鏈理念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麻竹筍產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綜合產值從2022年的41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110億元。

深挖“發力點”,構建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新生態

當地立足麻竹筍產業發展需求,以標準化、規模化、科技化為抓手,破解產業基礎薄弱瓶頸。

一是標準化提質。依托小灣村西牛麻竹筍種植示范試驗基地,打造高產、高質的麻竹筍標準化種植樣板。發布《清遠西牛麻竹筍種植技術規程》等8個地方團體標準,配套印發麻竹筍育苗、栽培等技術指引,培育華筍食品、粵筍農業科技等10家行業標準試點企業,推動畝產從1000多斤躍升至3000多斤,增幅高達200%。

二是規模化擴面。將麻竹筍擴種與綠美清遠生態建設創新結合,利用荒山、荒坡和“五邊”“四旁”等土地資源開展“全域植竹”“見縫插竹”行動。2021—2024年,麻竹筍種植面積從62萬畝提升至99.25萬畝,增長60.1%,竹林面積穩居全省前列。同步強化種苗供應,在英德市建成59個竹苗基地,每年保障300萬株種苗,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優質“源頭活水”。

三是科技化賦能。成立麻竹筍研究中心,聯合省農科院、華南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圍繞種質資源選育、種植管理水平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共建試驗培育基地。將自動化、智能化理念引入產業鏈條,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其中英德市巨元孖寶麻竹筍有限公司建成全自動無塵生產線,即食筍產品年產能達到5000噸。

把準“關鍵點”,激發全產業鏈價值躍升新動能

當地以融合創新為突破口,在加工、品牌、營銷、農文旅融合等領域持續發力,提升產品價值。一是精深加工延展價值鏈。投入2300萬農綜改資金建設8個標準化、數字化倉儲加工廠房,引入省鹽業集團打造初加工示范基地。突破傳統加工模式,構建多領域開發產業體系,在食品領域,開發即食筍、調味筍、預制菜等多元產品;在健康領域,推出膳食纖維代餐粉、竹葉茶等功能性產品;在環保領域,發展“以竹代塑”“以竹代飼”等循環經濟業態。2022—2024年,全市麻竹筍加工企業增至34家,麻竹筍精深加工產值從8億元增至25.76億元、增長222%,即食筍從4.6億元 增至10.79億元、增長134.6%。

二是品牌塑造提升產品價值。構建“清遠好風土+五大產業品牌+企業品牌”品牌發展體系,“西牛麻竹筍”入選“粵字號”區域公用品牌百強,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認證。引導企業統一使用區域品牌標識,建設展覽中心與文化交流平臺,培育巧口、筍嫂等33個市場知名品牌,形成“區域品牌賦能、企業品牌唱戲”協同效應。

三是立體營銷拓展市場版圖。線上與京東物流、粵港澳融媒體平臺加強合作,創建麻竹筍電子商務平臺,開設“英州鄉土”助農館,拓展線上銷售渠道,2023年以來電商銷售額突破6000萬元;線下組織企業參加全國糖酒會、清遠馬拉松等活動,赴北京、重慶、成都等重點城市開展品牌推介,產品外銷占比達92%。在國際市場,通過政企聯動深化海外合作,拓展東南亞、南非等海外新市場,清遠麻竹筍占據日本超五成市場份額,近三年出口貨值6.1億元。

四是農文旅融合創造多維價值。推動麻竹筍產業與文旅深度融合,召開產業融合座談會,搭建企業合作平臺;鼓勵引導研制麻竹筍特色美食,推薦參加“粵菜師傅”系列美食擂臺賽及推介會等活動,推出“筍宴”等餐飲消費IP;開發研學、露營、寫生、攝影等新業態,2024年休閑旅游收入達1.84億元,實現“一根竹筍”撬動多業態發展。

強化“支撐點”,打造全產業鏈要素保障新范式

當地圍繞政策、園區、金融等關鍵要素,強化保障措施,構建長效發展生態。一是政策集成強化制度保障。出臺《五大百億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等系列文件,明確產業布局與實施路徑,配套用地保障、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政策。市縣兩級聯動制定細化方案,形成“1+N”政策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成立西牛麻竹筍產業鏈委員會,構建“政府+國企+民企”協同機制。組建由67家單位參與的產業發展聯盟,圍繞標準推廣、政策建議等開展合作,實現“發展共謀、資源共享、利益共贏”。

二是園區集聚強化整體效應。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模式,以5000萬元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1.38億元,建設西牛麻竹筍“補改投”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種植+加工+倉儲+交易+研發+數字化管理”全鏈條平臺,年鮮筍加工能力達25萬噸,年產值預計突破20億元。同步推進浛洸鎮綠色食品深加工園區建設,吸引龍頭企業入駐,打造“無公害—綠色—健康”食品產業集群。

三是金融活水澆灌產業根基。設立風險補償資金、貸款貼息政策,創新“金竹貸”產品,為產業授信85億元,發放貸款7.2億元;推出價格指數保險,覆蓋2.19萬畝種植面積,為11戶經營主體提供109萬元風險保障,解決農戶擴種后顧之憂。(來源:清遠市委宣傳部)

編輯:羅世偉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