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開展以來,廣州市民政部門大力推動救助工作前置,聯合相關部門每日出動車輛、工作人員開展街面巡查救助,積極指引、勸導、護送流浪乞討露宿人員進站受助,并為不愿意進站受助的流浪人員派發棉衣、棉被等防寒物品以及必需的生活物資。同時還積極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救助工作中,拓展尋親工作手段,加大護送返鄉力度,努力幫助受助人員順利回家、團圓過年,讓民政工作溫暖每一顆在外漂泊的心。

溫暖護送年輕人回家過年

幾天前的一個晚上,一位神情落寞的年輕人獨自坐著輪椅來到廣州市救助管理站(以下簡稱“市救助站”)求助,他小心翼翼地向工作人員表明了自己心中的愿望:“我想回家,你們能幫我嗎?”

工作人員先幫他換上干凈的衣服,并送來熱乎的飯菜,隨后與他拉家常。經了解,年輕人姓陳,31歲,四川自貢人,因家庭變故,十多年來只有爺爺和奶奶陪伴著他。2020年初,為了減輕爺爺奶奶的負擔,他只身來到廣州打工。沒想到這一來就是四年多,其間沒有回過一趟家。

2024年2月份的一次意外摔傷,導致小陳兩條大腿骨折,住院后又查出棕色瘤,先后做了甲狀腺的手術和腿部的手術,接下來近一年的時間只能留在醫院做康復治療,打工積攢下的錢早已花完。

春節臨近,小陳思念家人的情感愈來愈濃厚,他很想回家看看年邁的爺爺和奶奶,但身上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加上雙腿術后康復緩慢,雖已可以出院,但依然無法正常行走,經濟和身體的現實情況,讓“回家”這件普通不過的事看起來竟如此艱難,經人指引,他來到救助站求助。

工作人員一邊抓緊聯系屬地救助站對接相關事宜,一邊買票,但臨近春節,直達自貢的車票近幾天都已經售罄,市救助站迅速協調自貢救助站、成都救助站,三方商定先護送小陳到成都救助站,再由成都救助站接力送到自貢救助站。最終,2025年1月13日,在春運開始的前一天,小陳踏上了返鄉的路程。

2025年1月13日晚,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將小陳送到成都,與成都救助站完成交接手續,成都救助站第一時間對接自貢救助站,自貢救助站馬不停蹄,在1月14日晚上將小陳送回家。

走失17年,鄉音指引回家路

“這是我走失了十幾年的大哥,你們是怎么找到他的?”鄭女士在微信視頻中痛哭流涕,但看見視頻中長久未見的鄭某又破涕為笑。

2024年11月中旬鄭某在廣州市南沙區某高速橋底被發現。因自言自語、精神恍惚,且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身份信息與親友聯系方式,被民警護送至精神病院。

鄭某入院后,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以下簡稱“市區分站”)工作人員立即為他尋找親人朋友,但因鄭某精神狀態不佳始終無法獲得更多信息。后又充分利用人臉識別比對、推送尋親信息至各大媒體等方法,結果還是石沉大海。常規的尋親手段都用過,但是仍無法為鄭河確認身份、尋回親屬,鄭河的身份核查成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2024年11月末,市區分站再次與公安部門聯動協作,聯系市公安局刑事技術所與湖南長沙王曙警官尋親工作室協助出具人像比對結果。經公安比對,比中疑似兩人,這給尋親工作帶來了一絲希望。但經工作人員聯系核實,均非鄭某本人,尋親工作一時陷入了僵局。

在各尋親方法均無果后,市區分站工作人員仍未氣餒灰心。市區分站“羊城慧尋”尋親服務綜合平臺積極借助尋親服務公益聯盟力量,動員廣大社會力量參與鄭某尋親案例,特地邀請“口音識別、鄉音甄別”技術翹楚——廣州利富蝸牛公益團隊參與尋親工作。公益團隊以看圖說話的方式與其溝通交流,最終鄭河在果蔬類的“辣椒”發音引起了口音專家的注意,比起普通的發音,鄭河的“椒”字發音尤為特殊,他們意識到這種特異性口音資料可能是鄭河尋親的一個新突破口。

得到線索后,公益聯盟志愿者以“辣椒”音頻為尋親抓手,將音頻發往全國范圍的各地口音志愿者群組,請各地志愿者線上辨別口音屬地,最終鎖定鄭某的“辣椒”口音屬地為陽江市。在判斷出鄭河的鄉音疑似方向后,公益聯盟運用各種網絡媒體進行定向精準推送尋親公告,當晚便成功對接上鄭河的家屬,至此鄭河的尋親之旅圓滿結束。

家屬介紹,鄭某由于智力障礙導致語言發育遲滯,自幼沒有讀過書,只字不識。2007年在家鄉突然失蹤,從此杳無音信。家人苦尋無果,無奈之下,不得不注銷其戶籍,至今已有17年。17年后成功找回鄭河為他們的家庭與生活帶來了新的希望,雖然家中父母均已八九十歲了,但仍思親心切,期待鄭河早日返鄉、合家團聚。

2025年1月8日,在市區分站工作人員的護送下,鄭某成功返回陽江。(來源:廣州市民政局)

編輯:鄭少純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