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8月24日消息(記者官文清 實習記者向俞宣)8月22日上午,第九屆中國(廣州)國際養老健康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廣州老博會”)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B區盛大開幕。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向俞宣 攝)

本屆展會整體規模及內容策劃再次創新升級,展覽面積達5萬平方米,吸引了海內外近350家企業參展。展會以“銀發經濟:新賽道、新科技、新消費”為主題,設置了核心展區——“智慧養老展區”以及養老服務、養老金融、老年文旅、適老化煥新、康復輔具、老年用品、抗衰老等七大銀發產業賽道主題展區。

新賽道:“銀發經濟+”聚鏈成群

今年的展品款式多、品種全。老博會正慢慢從一個面向專業觀眾的行業展會,逐漸拓展到民生消費領域,從B端拓展到了C端,這不僅反映著中國老人不斷變化的養老需求,更是銀發經濟發展的“風向標”。

老博會現場科技展區的智能機器人(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向俞宣 攝)

旅居養老、金融授信、助餐配餐、慈善護老、科技助老……越來越多的企業、金融機構選擇投身銀發經濟藍海。開幕式上,廣州市民政局分別與宜春市民政局、臨沂市民政局、在穗的11家重點銀行、多家科技與飲食企業等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舉行廣州市銀發經濟實驗室啟用儀式,發布廣州市銀發經濟創新聯合體組建及招募活動。

近年來,廣州市聚焦老年人高頻需求和優勢產業,搶占銀發經濟發展先機,通過政策扶持、標準化建設、搭建消費場景等,打造全產業鏈銀發經濟發展生態。2021年以來老博會共吸引近900家品牌企業參會,超9000項產品、技術及服務亮相,意向合作金額累計約11億元,廣州已成為銀發經濟發展的新熱土。

開幕式上,廣州市民政局聯合11家在穗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啟動“銀發經濟專項信貸計劃”,首批提供專屬授信額度超550億元,助力養老金融產品供給、產業園和項目的建設,向經營主體和個人消費提供貸款貼息等,為“銀發經濟+金融”注入強勁動能。

此外,多場銀發經濟招商活動將在老博會期間同步舉行。其中,“百億集采對接會”組織百余家旅居基地、養老機構、家庭服務企業等進行采購對接;“銀發推客大會暨KOL選品對接會”匯聚了百萬粉絲量級的銀發領域KOL(頭部意見領袖),通過現場選品、直播帶貨等形式,帶動老博會產品線上即時成交。

新科技:“智慧養老”破繭成蝶

科技賦能的養老產品是本屆廣州老博會的亮點之一。多家知名企業集中亮相,展示城市智慧健康養老綜合管理平臺、養老機器人、智能穿戴設備等前沿科技產品,以新質生產力打破人們對“夕陽產業”的刻板印象,用科技創新重塑養老消費新圖景。

在智慧養老展區的智能機器人專區,身心康養機器人、智能助行外骨骼、康養陪伴機器人等前沿成果圍滿了前來體驗的市民。除AI機器人外,AI賦能智慧養老成為本屆廣州老博會的亮點。各類AI健康管理平臺、智能穿戴設備可實時檢測心率、血壓及睡眠數據,幫助老人和家人及時了解健康狀況;智能衛浴系統還能自動調節水溫、識別老人使用狀態,防止意外發生。這些高科技養老產品正以科技之力,為老人的生活保駕護航。

新消費:“老有頤養”觸手可及

今年4月以來,廣州居家適老化改造“煥新”活動熱度持續走高,上半年銷售額已超3.4億元。本屆老博會延續“國補”熱潮,設置了居家適老化改造“煥新”專區,匯聚了多家知名品牌,展銷助老外骨骼機器人、助聽器、助行器、血糖儀等商品,消費可享受產品實際銷售價格最高30%的國補優惠,為觀眾帶來即看、即試、即購、即享的互動體驗。

展會現場,央廣網記者發現不少老年用戶及其家屬消費理念從“將就”變為“講究”: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不僅注重商品的實用性,而且更加關注個體需求和情感體驗。而產品迭代、“國補”福利加碼,也悄然地迎合了老年人消費觀念、消費需求的轉變。

“高水平的博覽會非常有必要,現在社會提供給老年人、老年產業展示的平臺還是太少了。”一位參展商向央廣網記者表示,“我們應該搭建更多平臺,讓老年人有機會對接到老年產業,并且讓老年產業之間有資源的匯聚和互動,這就是價值所在。”

本屆廣州老博會上,“廣州首屆銀齡藝術季”正式開啟,全市超1000支隊伍參與,打造一場老年群體歡聚一堂的活力嘉年華。此外,中國標協家居建材質量專委會還同步發布國內首個《居家適老化產品分類與編碼》團體標準,為企業多維度賦能。

展位上正進行表演的老年志愿服務隊(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向俞宣 攝)

廣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屆老博會以沉浸式場景呈現新質生產力賦能銀發經濟全景圖。下來,廣州市民政局將聚焦廣州“6+4”城市功能定位,整合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創新鏈優勢,深耕銀發經濟七大賽道,加快構建全域銀發經濟網絡,打造全國銀發經濟新高地、全國老年友好標桿城市,讓“銀發族”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編輯:徐鋇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