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即便是放眼整個西北地區,甘肅平涼的資源稟賦依然具有鮮明的復合優勢和不可替代性。

平涼,農業稟賦突出,素有“隴東糧倉”之譽,是西北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能源儲量可觀,是全國14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黃隴基地的主體區域;文旅資源富集,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100多處自然人文景觀和47家A級旅游景區,共同鑄就“問道崆峒·康養平涼”文旅品牌;生態底色良好,是甘肅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全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之一……

探索將稟賦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的有效路徑,成為平涼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長期命題。

2024年6月,甘肅省委書記胡昌升提出平涼聚力打造“三區一城市”的目標定位,為這座城市規劃了奮進路徑。

打造全省工業轉型發展創新區,平涼如何在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建設西部現代精品農業樣板區,怎樣在特色產業提質與產業鏈延伸中實現“進”的加速度?打造西北文旅康養融合先行區,又該如何憑借文化底蘊與生態優勢鑄就“王”的競爭力?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進城市,該以怎樣的行動踐行“先”的擔當,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共贏?

進退之間,涇渭自分明;競進之路,實踐顯真章。央廣網甘肅頻道推出【平涼:舉城競進 何以為之】系列報道,看平涼如何將資源潛力轉化為發展動能,蹚出屬于自己的破局爭先之路。

平涼山塬綠意滿滿(央廣網發 平涼市委宣傳部供圖)

央廣網蘭州10月26日消息(記者寇剛 見習記者羅赟鵬)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在全國城市于該領域競相發力的大背景下,平涼何以為先?

近年來,平涼市錨定聚力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進城市發展目標,以部署開展新發展理念引領、治理機制創新、環境質量改善、城鄉提顏增綠、“兩山”轉化實踐、低碳轉型示范、綠色發展護航、全民共建共享“八大行動”為實施路徑,繪好全域生態畫卷。

記者看到,從確立生態紅線和綠色標尺的標志性成果,從“兩山”轉化路漸寬的突破性進展,從構建一個城市綠色信仰的變革性實踐,平涼市在聚力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進城市工作中篤定前行,以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呈現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的一體化態勢。

崆峒區麻武鄉后溝村好生態好風景(央廣網發 平涼市委宣傳部供圖)

生態紅線和綠色標尺

平涼市位于甘肅東部、涇河上游,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布局中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的組成部分,生態地位非常重要。

早在2004年,平涼市就聚焦“創新、樣板、先行、先進”,著手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工作。2011年10月,平涼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2017年9月,平涼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2023年4月,平涼市委、市政府印發《平涼市全域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實施方案》,開啟了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平涼市生態環境局生態環保督察專員秦鈞海介紹。

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平涼市在提升生態環境品質上再謀劃再部署,進一步規范開發行為、約束活動性質和規模,牢牢守住生態紅線。

為此,平涼市科學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從上層制度入手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依托。如:實施《平涼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2021—2030年)》,制定生態文明示范建設領域的森林城市、海綿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和方案30余項,全面構建了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體系;推動《平涼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政策性文件出臺,進一步完善了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和協同治理體系。

崇信縣城好風光(央廣網見習記者 羅赟鵬 攝)

“在規劃引領和政策護航下,平涼部署開展機動車、燃煤、工業企業、揚塵、生活面源和臭氧污染防治‘六大攻堅行動’,改善環境質量。”秦鈞海說。

今年1至9月,平涼中心城區空氣優良天數比率89.7%,同比增加4.7個百分點。截至目前,平涼查處涉水違法案件16起;全市13個地表水國、省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100%,地表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全省第。同時,扎實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推行柔性執法,指導企業解決環境問題151個,辦理生態環境行政處罰案件20件。

在牢牢守住生態紅線的同時,平涼市還不遺余力為山川增綠。自1979年全國植樹節確立以來,平涼林地面積從130萬畝增至555.37萬畝,森林覆蓋率由7.8%提升至33.8%,林草覆蓋率達46.07%,城鄉生態面貌已煥然一新,先后榮獲“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省級森林城市”等諸多殊榮。

在此基礎上,平涼始終把牢隴東黃土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的主體功能定位,以穩固改善生態環境狀況、持續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平涼建設。

據統計,2025年平涼市完成林草生態修復綜合治理30.8萬畝,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達108平方公里,實施城市道路綠化54.52畝。“十四五”以來落實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21.13億元,爭取中省環保專項資金4.7億元,推動完成了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擴容改造等環保項目165個,目前謀劃儲備項目82個131.5億元。今年以來已爭取到位資金1.6億元,較上年度增長166%。年度計劃實施的63個生態環保產業鏈重點項目,5個續建項目已全部復工,58個新建項目正在抓緊推進。

城市活力公園(央廣網發 平涼市委宣傳部供圖)

“兩山”轉化路漸寬

《平涼市聚力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進城市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平涼生態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達到27%。到2030年,力爭生態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0%。

在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上,平涼打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組合牌,以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走進華亭華煤清能煤化工公司,年產60萬噸煤制甲醇項目全速運轉,其甲醇合成裝置采用瑞士卡薩利工藝,配合智能化控制系統,日“吞”原煤3500噸、“吐”出2050噸精甲醇。從煤到甲醇,再到聚丙烯,華煤清能煤化工公司讓煤炭資源“吃干榨凈”、價值提升。

華煤清能煤化工公司生產環保科科長李水龍說:“我們將甲醇裝置生產的甲醇進一步加工轉化為聚丙烯、液化氣、丙烷、汽油、MTBE(甲基叔丁基醚),推動煤化工產品向精細化工產品延伸,實現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

綠色建材工廠(央廣網 平涼市委宣傳部供圖)

以華煤清能煤化工公司為代表,平涼市加速培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鏈,同時多鏈并進推動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幄肯中晶碳素復合材料、量維醫藥原料綠色制造、新仰韶微生物制劑等25個工業項目投產試產;建成4個綠色建材產業園,5戶企業被認定為甘肅省2024年創新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效應逐步顯現,成為工業發展轉型的新亮點。平涼市正逐步構建起綠色現代化產業體系。

崇信縣錦屏鎮趙灣村坐落于汭河南畔,毗鄰五龍山和華夏古槐王景區。該村有認定的古樹名木16棵,其中千年以上古槐5棵。近年來該村圍繞著古樹保護,栽植柿子樹、油桃樹等鄉土樹種400余株,櫻花、海棠、國槐等綠化苗木2000余株,形成主題公園、花廊等微景觀10余。“我們守住古樹‘活化石’,依靠家鄉良好的生態,進行林旅融合發展,趙灣村綠色新村的生態底片也越叫越響,百姓生活也愈發亮堂。”錦屏鎮黨建辦主任吳丹說。

趙灣村只是平涼發展生態旅游的一個縮影。平涼市立足鐘靈秀美的自然景觀、優質綠色的康養稟賦、交錯相融的關隴風情,全力推動文旅康養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平涼新創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縣3個、省級鄉村振興文旅樣板村25個。平涼生態正逐步被文旅產業所融合,生態的經濟增益也在融合中普惠大眾。當然,生態的融合發展不僅限于文旅產業,農業“借綠生金”直觀地將生態賦能的價值體現出來。

據了解,平涼市以打造西部現代精品農業樣板區為統攬,堅定不移走品種優化、品質提升、品牌驅動、標準引領、全鏈升級的現代精品農業發展之路。2024全市肉牛飼養量、出欄量分別達到104.3、45.24萬頭;果產量達到254萬噸;菜產業產量達到87.85萬噸;薯產業產量達到106萬噸;藥產業種植面積達到8.76萬畝,產量達到3.73萬噸。

柏樹鎮木家坡(央廣網發 黃云 攝)

一個城市的綠色信仰

公園綠地、田園山林,在平涼的城市鄉村里,以綠色為基底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為廣大城鄉居民所享,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更是成為新風尚。

走進崆峒區和莊浪縣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工廠,只見一輛輛裝滿城鄉生活垃圾的運輸車將滿車垃圾卸載到指定位置。這些生活垃圾經過相應處理后就被機械大手抓取投放到焚燒爐里,燃燒的能量就被轉換為可供使用的電能,產生的廢氣經過無害化處理才能被排入大氣。

莊浪縣海創公司副總經理肖濤介紹,莊浪海創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設計日處理能力400噸,輻射處理平涼西部片區生活垃圾。

平涼市將“無廢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精細化管理抓手,目前已構建起以平涼海創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莊浪海創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為中心,輻射全市的城鄉垃圾焚燒處置體系,推動生活垃圾處理從無害化填埋向焚燒資源利用轉變。

平涼海創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總控室(央廣網見習記者 羅赟鵬 攝)

“焚燒發電使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焚燒后的爐渣可生產新型環保建材,最大程度做到資源化利用;生態化處置可從根本上解決填埋處理導致的沼氣、滲濾液、重金屬等環境污染隱患,并達到節約化支出。經測算,焚燒與填埋對比,每噸可節約垃圾處置成本約44元。”肖濤說。

近期,連綿不斷的秋水讓平涼的山川和城市多了一些“煙雨江南”的味道,但是超出往年的降水并未讓平涼的城市街道累積過多的雨水。這得益于平涼全域海綿城市建設。

2022年6月,平涼市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3年來,平涼市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圍繞“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總體思路,將海綿城市建設與“護山、固塬、治水、潤城”的城市發展路徑統籌推進。

截至目前,平涼累計新增透水鋪裝面積達115.8萬平方米;年雨水資源化利用量27萬噸;城市可透水地面面積比例提升至46.8%,海綿城市建設達標比例從示范創建初期的26.74%躍升至70.9%。平涼市憑借其優異的建設成效與鮮明的特色亮點,成功躋身全國10座2024年度海綿示范城市建設績效評價A級城市行列,成為西北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華亭市裕光村生態底色良好(央廣網發 平涼市委宣傳部供圖)

“平涼還大力倡導生態文明理念,推動形成生態文明建設人人參與、生態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秦鈞海說。

——崆峒區建立中心城區大氣污染防治三級網格化監管體系,配備網格員622名,并與周邊縣區簽訂跨區域合作協議,實現全覆蓋、精準化、系統性監管治理;

——崇信縣建立“河長+巡查員+保潔員”“黨建+河湖長制”等協作機制,創新開展“三慎三不三禁三無”等專項行動,推動整治由“水”向“岸”深化、由“主動脈(主河流)”向“毛細血管(小溝道)”延伸,形成“各炒一盤特色菜、共護一段幸福河”的多元管護體系;

——莊浪縣建立生態環境、水務、住建、農業農村等多部門環境治理聯席會議制度,實現信息共享,打破數據壁壘,快速高效排查解決流域污染問題,實現水質穩定達標……

從文明城市創建到全域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從水土流失治理到流域綜合治理,從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到建立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從工業生產變廢為寶到生態賦能農業生金……平涼始終堅持以“兩山”理念為指導,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經濟,念好“山水經”、畫好“山水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得到充分彰顯,走出了體現時代特征、發揮比較優勢、服務國省大局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編輯:羅赟鵬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