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的山野間,4.23萬畝水稻制種田正見證著一場由科技引發的農業變革。從制種物聯網系統的實時監測,到“智慧制種”APP的廣泛應用,再到全程機械化作業的普及,這些科技手段正讓傳統耕作方式煥發出新活力。
立秋時節,在岑鞏縣凱本鎮凱陽壩區田野上,轟鳴的收割機在金黃的稻田里來回穿梭,收割、脫粒、秸稈粉碎、顆粒入車……金燦燦的稻穗轉眼間就成了一顆顆谷粒,田野上機械的轟鳴聲和農戶的笑聲,共同奏響豐收交響曲。
收割機在岑鞏縣凱本鎮凱陽壩區收割制種水稻(鐘勇 攝)
“今年預計畝產超500斤,全程機械化幫了大忙,過去幾十個人十幾天的活兒,現在一兩天就能干完,成本降了,效率高了,還不耽誤產業輪作。”種植大戶楊信看著自家的350畝制種田,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岑鞏縣不斷推廣水稻制種機械化生產,積極落實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助力農業機械化發展,讓4.23萬畝制種水稻從育秧、耕田、插秧、收割、烘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豐收的水稻種子(鐘勇 攝)
“我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機械化技術落地,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增強了農戶種糧的信心。”岑鞏縣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站長吳朝武介紹,岑鞏縣還將充分利用國家購機補貼政策,加強農戶和農機手培訓,讓更多農戶增加收入。
除了全程機械化生產,數字化、智能化管理也成為岑鞏水稻制種的新名片。
在凱本鎮四季村,種糧大戶舒龍站在田埂上,手中的手機成了他管理100多畝稻田的“秘密武器”。
“這塊地土壤濕度不夠,需要補水;那片苗氮含量偏低,該追肥了。”他笑著說,“以前種地全憑經驗,現在一部手機就能知道土壤濕度、溫度,還能及時收到病蟲害預警、施肥建議。現在種地太簡單了。”
這一切得益于岑鞏縣強化制種物聯網系統和“智慧制種”APP深度應用。通過實時采集農情、墑情、病蟲害等關鍵數據,實現現代種業管理“五個一”目標,推動種業管理邁入全面數字化、智能化新階段,真正讓手機成為制種農戶的“新農具”。
“以前全家老少齊上陣,忙得腳不沾地,現在一部手機就能管千畝地。”舒龍算起了細賬,在制種物聯網系統指導下,澆水按需供給讓用水量減少了;施肥精準投放,避免了浪費,同時產量還在增長。
制種物聯網系統和“智慧制種”APP正改寫著“看天吃飯”的種地老規矩。過去“旱不旱伏前都得灌、缺不缺封壟都得補”的傳統習慣被打破。
如今,依托制種物聯網系統和“智慧制種”APP,農戶通過手機APP即可實時監測土壤墑情、作物長勢,并遠程控制智能灌溉系統,鋪在田間的滴灌帶就像人的血管一樣將水肥精準供給作物,實現細胞級補養。依托科技助力,2025年,全縣4.23萬畝訂單制種田預計產出稻種930萬余公斤,可滿足930萬畝稻田的用種需求,預計總產值將突破2.6億元。
收割機正在采收制種水稻(鐘勇 攝)
“今年全縣4萬多畝水稻制種都用上了科技狠活,不僅實現全過程機械化生產,還靠智慧系統管理,讓田間地頭也用上了APP,科技的助力讓制種水稻單產有望每畝多收10斤。”岑鞏縣農業農村局正高級經濟師代國權介紹。
岑鞏縣把科技“種進”田里,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正變成指尖輕觸的從容,科技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加速器”。(鐘勇)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