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新鄉市獲嘉縣大新莊鄉大呈村北,360畝林果基地里,西梅掛滿枝頭,工人們挎著竹籃穿梭林間熟練采摘。“這法蘭西西梅,在新疆得月底熟,咱這兒上個月就吃上了!”果園主人崔豪山蹲在果樹下,粗糙的手掌捧著飽滿的果實,眼角笑出了細紋。

  這個皮膚黝黑、聲音洪亮的獲嘉漢子,手里捧著的不僅是成熟的西梅,更是他用10年光陰從新疆“搬”到老家新鄉的甜蜜事業。

  1995年,21歲的崔豪山揣著幾十塊錢闖新疆,在烏魯木齊貨運市場扛過貨、開過大車。累得癱倒在駕駛室時,他總盯著路邊的果樹琢磨:“人要活出模樣,得像樹一樣,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后來,他進了房地產公司,通過努力攢下人生第一桶金后,卻一頭扎進阿克蘇的荒漠——2008年,他承包了2萬畝荒地。苦于農業知識匱乏,他又通過成人高考,被塔里木大學農學系錄取。他用6年時間把荒漠變成了綠洲,還成功創建了省級科技林示范基地。

  “好吃的果子,得讓老家人也嘗嘗。”2010年,他把新疆“溫185”核桃苗空運回老家,讓老鄉試種了50畝,因水土不服核桃苗大多枯死。看著老鄉發來的照片,崔豪山蹲在新疆的果園里掉了淚。轉年春天,他帶著技術員回到新鄉,又試種100畝“溫185”核桃,白天在地里測土溫、看墑情,晚上翻資料到深夜,硬是讓核桃苗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更讓他驚喜的是:老家的核桃比新疆早熟一個多月,產量還高了不少。

  鄉親們跟著他種的核桃發生了黑斑病和炭疽病,他隔空指導鄉親們冬春季節清園殺菌,注重提前預防。他一直惦念著老家的那片核桃地,萌生了返鄉創業的想法。2016年春節過后,他返回家鄉。同年3月,獲嘉縣鑫豪農牧服務專業合作社掛牌,他帶著從新疆學的技術、攢的經驗,在大呈村扎了根。

  幾年前,崔豪山在新疆林業科學院阿克蘇實驗基地發現一個俗稱“恐龍蛋”的桃李品種,被這種果皮青綠、果肉紅嫩像瑪瑙、果核小、可食率高達98%的果子圈粉。

  2022年以來,他多次拉著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的技術人員在園區搭起實驗棚,白天記錄光照、濕度,晚上對著數據調整水肥配方。兩年時間,團隊試了10余輪土壤改良方案,終于讓“恐龍蛋”在新鄉扎了根。

  鑫豪合作社種植園被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認定為“現代農業科普園”。在崔豪山的園子里,新疆林果茁壯成長:“溫185”核桃7月成熟,比新疆早了近兩個月;巴旦木的枝條經過馴化,能耐住河南的氣候;西梅樹下,工人們正采摘成熟的果子。“不能照搬新疆的法子,得讓果樹入鄉隨俗。”崔豪山指著地頭的智能管控系統說,“土里的肥力、水分,手機上看得一清二楚,科技是咱最有效的‘馴化密碼’。”

  崔豪山奔波在新疆和新鄉兩地,讓西域林果在黃河岸邊扎下了根,也結出了甜蜜果實。(記者 趙振杰 代娟)

編輯:張麗娜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