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武漢10月28日消息(記者趙玲)百年巴公房子前游人如織,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80余位工匠遵循“最小干預”原則,耗時近一年修舊如舊;咸安坊商業區引進79家華中首店,首店占比高達81%……在武漢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一場歷史與當下的生動對話正在上演。

巴公房子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拍照打卡(央廣網發 李輝 攝)
曾經見證“東方茶港”輝煌的老建筑,通過保護性活化利用,不僅留住了城市記憶,更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的商業活力與文化魅力,成為解讀“何以中國·家住長江邊”的鮮活樣本。
10月28日,記者來到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一窺城市更新帶來的文化魅力和經濟活力的交融。
歷史縱深:開埠前沿的城市印記
漫步黎黃陂路,穹頂塔樓、紅磚老墻無聲訴說著過往。作為武漢近代城市發展的縮影,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匯聚了62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優秀歷史建筑和18處特色里份,堪稱“立體的城市歷史博物館”。
這里曾是萬里茶道的重要樞紐,彼時,中國出口的茶葉占世界茶葉市場的86%,其中約60%從漢口輸出,經萬里茶道貫通歐亞。
1910年由俄國茶商巴諾夫兄弟建成的巴公房子,至今已逾百年,是當時漢口最大的高等公寓樓,是“東方芝加哥”繁華的見證。

巴公房子一角(央廣網記者趙玲 攝)
2021年,逾百歲的巴公房子開始修葺翻新。2023年,“巴公房子保護修繕項目”獲得柏林設計獎建筑類銀獎。
據介紹,巴公房子墻面修復遵循“最小干預”原則,最大程度還原了清水墻本色,每塊紅磚都歷經手工剝離、清縫、拼色做舊等精細工序,延續著歷史的肌理。
文化活化:老空間里的新場景
保護并非封存,活化利用讓歷史建筑煥發新生。巴公房子轉型為精品酒店“巴公邸”,45間套房布局各異,保留了建筑原貌;配套的萬里茶道展覽館,以科技手段重現“東方茶港”榮光。
“去年初來武漢,巴公房子內部還在修繕,那時就很感興趣。今天故地重游倍感親切,獲益良多。”來自廈門的游客韓先生在巴公房子前駐足拍照。對他而言,能住進這棟百年洋房,親身感受萬里茶道的歷史脈動,正是一種“穿越百年的對話”。

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央廣網發 李輝 攝)
超越單一建筑,整個風貌區正進行著“空間再造”。設計師們巧妙將老建筑轉化為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在平和打包廠,工業風的樓道、廊橋和圓窗成為年輕人拍攝時尚大片的背景;在黎黃陂路,手持氣球、鮮花的旅客絡繹不絕,選擇一間老洋房里的咖啡館消磨時光,已成為體驗老漢口風情的經典方式。
“走在這些街道上,仿佛進入了時空隧道,既能觸摸到歷史的厚重,又能感受到現代生活的松弛與愜意。”來自深圳的游客葉女士說。
據悉,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全域客流量約394.5萬人次,同比增長約21%,客流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從“開埠前沿”到“文旅頂流”,漢口老房子的華麗轉身,正是對“何以中國”時代之問的有力回答。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