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遼寧阜新市人民政府在海州露天礦歷史博物館會議廳召開《海州露天礦地災治理階段性成果新聞發布會》。阜新市政府副秘書長王志強、市自然資源局局長楊國榮、中煤科工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巋然、副總經理賀超以及首席科學家李鳳明等相關負責同志介紹了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的工作進展、成果及戰略藍圖,展現了這座承載著共和國工業記憶的礦坑從“城市傷疤”邁向“綠色驕傲”的蛻變歷程。

海州露天礦作為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曾為國家能源安全與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2005年閉坑后,面臨地質災害、生態退化等多重挑戰。近年來,阜新市堅持科學評估、系統治理,逐步探索出一條“修復治理與開發利用并重”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央地協同攻堅,治理基礎扎實有效

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工作充分發揮了央地合作優勢,形成了科學有效的協同機制。中國煤炭科工集團依托科研和工程技術優勢,自2022年起對海州露天礦開展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勘查與治理工作,與阜新市共同開展了海州露天礦殘煤自燃及邊坡穩定性勘查、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規劃、海州露天礦北幫綜合治理工程等多個重點項目,并獲得高度認可。

通過央地協同合作,建立了高位謀劃、科學規劃、專班推進的高效運行機制,全面提升了海州露天礦系統治理和難點攻堅的能力,打下了堅實有效的治理基礎。

分區分類治理,突出安全與功能統籌

在央地專家團隊共同研究基礎上,阜新市建立了科學的分區治理體系。依據風險評估將礦區分劃為"核心防護區—生態穩定區—開發利用區",建立差異化管控標準,嚴守環境與地質安全紅線。

治理過程中,注重修復與開發協同,打破“為治理而治理”的單一模式,統籌“治理—生態—產業—運營”全鏈條,突出生態、經濟與社會綜合效益。依托礦網、瓦斯、地熱等存量資源,構建“以存促增、以用促治”的回補機制,降低全生命周期治理成本,切實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絕不能為治理而治理”的工作要求。

重點項目扎實推進,治理成效顯著

自2018年以來,阜新共實施13個治理項目,累計治理面積達1.71平方公里,占礦坑總面積的26%。2022年開展“百日攻堅戰”,成功消除17片火區、55萬平方米隱患。2024年啟動北幫綜合治理項目,重點解決滑坡、塌陷等問題,目前邊坡穩定性顯著增強,地質災害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生態修復方面,采用“工程措施+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方式,實施削坡、錨索、抗滑樁等工程,并通過草灌喬結合進行植被恢復。目前已人工修復礦坑4500畝,自然恢復1200畝,周邊空氣質量顯著提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濃度較2015年分別下降18.8%和18.4%。部分區域生態系統逐步穩定,自然恢復區在水資源匯聚、坡度較緩的區域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植被群落,為后續生態持續向好打下基礎。

今年實施的礦山公園提升改造項目,作為2025年阜新市首位竣工的民生實事項目,重點對環坑路及周邊綠化景觀進行改造升級,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功能,逐步探索形成了“以治理改善生態,以生態服務民生”的礦山綜合治理“阜新模式”。煥然一新的礦山公園,為阜新市民提升了獲得感與幸福感,高峰時期每天游憩觀光運動人數近萬人,成為城市南端熱門地標和休閑打卡地。

科技創新支撐,系統勘查摸清底數

中煤科工集團通過“天-地-孔”一體化綜合探測技術,完成了露天礦區12平方公里范圍的高精度勘查,查明17處火區及6.8平方公里采空區,識別出22個構造斷點及多條斷裂帶,全面摸清地質現狀,為精準治理提供數據基礎。

在海州露天礦北幫地質災害治理中,前期采用DEM實景三維模型測繪建模、無人機熱紅外地表高溫點探測、時移航磁深部火區探測等多項先進探測技術,查清了北幫東部邊坡蠕動變形災害范圍及發育特征。基于詳實的勘察結果,在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采用智能注漿管控、無人機熱紅外探測等先進技術,完成注漿10.83萬立方米,抗滑樁灌注12根,總進尺384米,鋼筋混凝土1280立方米,實現了該區域邊坡穩定性的恢復。

產業導入與文化傳承協同并進

在推進治理的同時,阜新市高度重視工業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今年,阜新市對海州露天礦歷史博物館進行改造提升,實施了博物館基礎與外立面裝修、布展設計施工一體化等工程,精心籌備著力打造精品工程,恢復其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科普基地的參觀研學使用功能,將有望成為阜新打造文旅融合與城市更新的“新引擎”。未來還將利用機修廠舊址打造文體旅商綜合體,推動煤矸石資源化利用,并在國家礦山公園中融入工業遺跡景觀,形成“工業歷史+生態產業”特色模式。

新能源產業也成為區域轉型的重要抓手。通過構建“源網荷儲一體化”綠色電力系統,建設新型儲能基地,引入零碳智算產業園、地熱分級開發、文旅建設等項目,推動“綠電+產業”在地融合,提升區域能源結構綠色化水平。

“十五五”謀劃明確,持續推動系統轉型

目前,阜新市已完成多個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正構建“天—空—地—孔”一體化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在“十五五”期間,計劃推動16個重點項目,涵蓋地災治理、生態修復和開發利用三大方面,力爭實現“資源整合、高效利用、融合示范、效益凸顯”的總目標。

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是一項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更是一場需要久久為功的持久戰。阜新市將繼續堅持依法治理、科學治理、系統治理,穩步推進生態修復、產業導入與城市更新,努力將海州礦從“城市傷疤”轉變為“綠色驕傲”,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阜新經驗”與“阜新方案”。(阜新市委宣傳部)

編輯:李子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