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家里要用呢?”“萬一有突發情況用得上呢?”“萬一假期想學習了呢?”近期,一條名為“廣東大學生放假時的萬一綜合征”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引發廣大網友的熱議。所謂“萬一綜合征”并非臨床術語,而是一種在社交媒體上被廣泛討論的趣味現象,特指廣東大學生在假期離校前因“萬一要用到”的心理,將用剩的半卷衛生紙、幾斤重的配套專業書、瑜伽墊等各種非常規物品打包回家,結果盡數淪為家中擺設的行為。這種行為看似荒誕,實則映射了年輕群體在生活場景切換中感到不適與焦慮的深層心理狀態。
收拾的行裝竟成“廢品”
廣州某高校大學生小梁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為了執行自己定制的暑期健身計劃,她將瑜伽墊、囤積的蛋白粉,甚至運動手環都鄭重地收進行李箱夾層。“當時想著萬一在家想健身卻缺裝備消磨熱情呢?萬一練出馬甲線開學驚艷全宿舍呢?”結果當小梁置身于空調房的舒適中時,她還是選擇了居家休息,導致帶回來的蛋白粉至今未拆封,瑜伽墊逐漸被家貓當作磨爪的天堂。
小梁的行為體現了大學生對假期健身計劃的過度期待,卻忽略了在家的舒適環境可能導致計劃擱置。
復習專業知識、備考各種資格等級考試,也是廣大學生假期自律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廣東某職業學院的小吳同學每次放假都會帶幾斤重的專業書回家,“想著萬一要預習下學期內容,或復習舊知識點”,就連拓展閱讀的書也一股腦塞進箱子。然而,假期開始后,他很快被娛樂活動吸引,直到即將開學時才發現,大部分書籍都沒翻過。對專業考試的焦慮感讓他不敢“輕裝簡從”,但或許假期盡情地放松能讓他以更好的精神狀態開始下一學期的學習生活。
與“健身裝備焦慮”“學習用品焦慮”類似,衣物打包也成為部分學生的負擔。廣州大學生小柔回憶,以往放假她想著萬一暑假要跟朋友外出旅游打卡、拍照的話,就必須要精心準備穿搭,于是她總會帶很多衣服和裝飾品回家。結果假期大部分時間都是穿著睡衣在家里躺著,那些精心準備的衣服和配飾幾乎失去用武之地。
“我覺得‘萬一綜合征’雖然聽起來有點搞笑,但其實反映了我們年輕人的一種心態,就是想為可能出現的場景做好準備,不想錯過任何機會。”小柔表示,這次假期她吸取了過往的教訓,只帶了必備衣物。
對不確定的焦慮是主因
針對“萬一綜合征”,教育工作者、心理專家指出,過度準備的背后實則是大學生對假期不確定性的焦慮。
暨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員、廣東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將星分析稱,從個體行為到群體現象,“萬一綜合征”可以通過社會生態系統理論進行解釋。當前的青年群體成長于社會高速發展與科技信息爆炸的時代,父母多為焦慮驅動下的精英教育傾向者,同齡人之間也存在高度競爭。在這樣的環境中,一方面容易激活年輕人的全能自戀感,另一方面又激發出害怕落后、害怕錯失的焦慮感。
“這兩種心理交織在一起,導致大學生在面臨假期時出現一種‘既要又要還想要’的狀態。”張將星表示,表面上看像是強迫行為,比如什么都想帶回家,其實是對可能出現的糟糕后果的一種回避性準備,“行李越重,心才越安”。
但她強調,焦慮不一定是壞事。“從心理動力學角度來看,焦慮是一種生命本能的表達,是個體適應環境的情緒過渡。”面對“萬一綜合征”,大多數人完全可以釋然一笑對待,比如她本人在旅行途中也拖著一個裝滿“萬一有用”的大箱子,“我也是有‘萬一綜合征’的中年人縮影。”
在日常心理咨詢中,張將星和同事們常常見到學生通過另一種形式表達“萬一綜合征”——“考證達人”和“百分百好學生”。“萬一用人單位需要這項證書怎么辦?萬一一松懈成績就掉下去了呢?萬一讓大家看不起我了怎么辦?”她認為,同學們的這些想法本質上都源于一種對不確定未來的焦慮感與掌控欲。
面對這些情況,不同心理學流派有不同的應對方法。張將星介紹,如動力學流派強調“覺察即療愈”。“我們要給來訪者表達、看到、理解情緒背后需求的機會。越能看清情緒的根源,越能找到合理的回應方式。”而在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路徑中,咨詢師則會協助學生厘清“意義”與“無意義”,幫助他們找到真正的努力方向。“有時候,努力的方向也可以是——‘放下過度努力’。”
她也提醒,如果“萬一”的負擔過于沉重,已經影響日常生活,不妨嘗試尋求專業幫助。“可以預約心理咨詢師聊一聊——萬一有用呢?”
廣東財經大學網絡傳播學院網絡傳播系副主任、自媒體博主“青椒姐姐”朱立芳指出,在校園里,學生的生活是被課表、社團、社交圈規訓得有序且可控的,但是回到家中,熟悉但無規的環境容易帶來節奏脫軌的失控感。而面對這種失控,很多學生會試圖通過帶更多東西來尋求一種虛擬的掌控感,“把能準備的都帶上,仿佛就能多一層保障。”
作為從學生時代走過的“過來人”,朱立芳坦言自己曾有類似體驗:“假期帶了一堆東西回家,直到開學,很多也沒用過。”在她看來,大學生正處于從依賴到獨立,從穩定校園向變動社會過渡的階段,焦慮本身是自然的適應反應。“我們不可能為每一個‘萬一’都準備齊全。”朱立芳建議,大學生可以嘗試建立一份必帶清單與可選清單,前者如證件、電子產品、常用藥品等,后者可根據需求臨時增減。“收納物品的過程,其實也是學會收納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更加有適應這種變動性的能力。這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