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最后一筆數據在青藏高原上錄入系統,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完成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至此,我國首批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全部擁有專屬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戶口本”。
為何要給國家公園“上戶口”?簡單來講,就是通過摸家底、建檔案,明確“誰所有”和“由誰管”。其中,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的自然資源全部為國有。另外4個公園內的自然資源既有國有,也有集體所有。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由自然資源部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其余4個公園由自然資源部委托相關省級人民政府代理履行所有者職責。據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期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出現一些問題,癥結之一便是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人不到位”,產權不清則權責不明,權責不明則保護責任易落空。
實際上,這5個國家公園有一個共同點,即都具有典型的生態功能代表性。比如,三江源國家公園主要保護青藏高原重要生態功能區,大熊貓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是守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等。守護好這份珍貴的自然遺產,明晰自然資源的產權歸屬、資源數量,給它們上“戶口”就是很好的解決方案。
不過,國家公園雖帶有“公園”二字,但它既不是單純供游客游覽休閑的一般意義上的公園,也不是主要用于旅游開發的風景區,是指國家為了保護一個或多個典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而劃定的需要特殊保護、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區域。
記者了解到,登記簿詳細記載了自然資源的面積、類型、數量和質量等自然狀況。三江源國家公園登記單元面積19.07萬平方公里,東北虎豹國家公園1.41萬平方公里,大熊貓國家公園2.2萬平方公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4268.54平方公里,武夷山國家公園1280.41平方公里。三江源國家公園最主要的自然資源為草原,其他4個國家公園最主要的自然資源為森林。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我國啟動國家公園體制改革10周年。從國家公園的體系化建設到生態環境的全方位改善,我們在生態保護領域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國家公園建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推行生態管護員一戶一崗,聘用原有居民2.3萬人參與管護巡護。與2015年試點前相比,源頭再現“千湖美景”,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驢等野生動物數量大幅增長,建園后草地植被蓋度提高8.6%。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萬元至2.1萬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人工促進修復受損天然林,雨林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群數量由設立之初的5群35只增長到7群42只,是全球20種長臂猿中唯一持續增長的種群。此外,探索園區內外土地等值置換,生態搬遷群眾年收入是搬遷前的近4倍,實現“保生態”和“保民生”雙贏。
盛夏時節,國家公園內生機盎然、萬物共生;正值暑期,多地生態旅游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人渴望走進大自然,感受山水之美。這種沉浸式的體驗,也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自然的饋贈,推動“生態顏值”向“發展價值”的轉化,既惠民生更見長效。
晶采觀察,下期見!
編審:伍剛
統籌:王薇 趙凈 劉娜
記者:王晶
拍攝:沈杰輝
剪輯:許齡丹(實習)
設計:李自然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