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督戰釋放流動性去向:抓落實成“后政策期”關鍵
2015-04-21 21:31:00 來源:新華網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到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考察并主持召開座談會。
總理督戰釋放流動性去向:抓落實成“后政策期”關鍵
在中國經濟一季報發布后的宏觀調控敏感時點,央行祭出年內第二次全面降準并定向降準。
意料之中的是,此番降準再次體現了政策的延續性,普降之中重點關注三農、小微型企業的融資難、成本高問題,并針對上述領域額外給出相應政策安排。
意料之外的是,此番降準前夕,李克強總理前往國家開發銀行、工商銀行考察,并在工商銀行主持召開座談會。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特別強調,“當前,實體經濟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口,新的業態、新的產業在興起,但傳統作為支撐經濟發展的引擎依然很重要。中國正進入一個‘銜接期’,能不能銜接好,金融系統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此背景下,市場不斷揣測“總理前腳考察銀行,央行后腳降準”背后的深意。
金融資源能否高效、有序的配置到實體經濟領域將決定央行此次降準的政策效果。在市場看來,總理的“督促”意在確保本次釋放的萬億資金能夠實現其“支農、支小”的職能。
盡管有數據反映,今年一季度有貸款需求的小微企業得到滿足的程度比去年四季度提升了將近6個百分點,但從企業調查結果來看,前三位的問題中,排在第一位的問題仍然是融資難、融資貴。
實際上,這反映了長期以來金融政策落實難、落地偏的問題,好的政策或制度出臺后,防止投機和跑偏恐怕是“后政策期”需要格外重視的關鍵環節。
事實上,政府狠抓落實的決心已有體現。就在此番降準的前三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了中國工商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親自調研、督辦金融機構釋放流動性的去向情況。
在考察中,面對可能出現的資金“跑偏”情況,李克強“苦口婆心”地闡釋了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實體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液,但光有肌體,沒有血液,經濟活不了 ”。
他甚至“撂下狠話”警示金融機構,“企業融資成本下不來,將會嚴重影響就業、創業,金融企業最后也會受到沖擊。”
抓落實不僅倚賴言辭中的決心,更考驗細節上的思慮。從總理考察期間四次敦促商業銀行“減少服務收費”,到給政策性銀行明確指出有效投資的方向,再到強調“服務小微企業還要靠中小銀行”,總理給“金融血液”如何支撐“實體經濟肌體”勾勒了清晰的路線圖。
從另一個層面看,總理“東奔西走”、“從嚴敦促”實際上也源于痼疾已然堆積。細細梳理不難發現,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喊了很多年,為何到了不“從上到下喊話”便無以“糾偏”的地步?這提醒銀行本身也應積極作為,“主動想辦法”,將政策意圖落實到位,畢竟“處在關鍵崗位,任務艱巨,責無旁貸!”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融資成本,也關系到“就業”這個“民生之本”,在穩增長調結構的經濟轉型期,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金融機構能不能“站好”關鍵崗,及時向實體經濟和產出領域“輸血”,才是總理喊話的真正希冀所在。(記者 萬方)
編輯:曉凡
關鍵詞:李克強;抓落實;實體經濟
2015-04-21 21:31:00
2015-04-21 21:31:00
2015-04-21 19:59: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