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防汛關鍵期,全國多地遭遇強降雨侵襲,防汛救災工作爭分奪秒。然而,虛假信息如同“隱形洪水”,在網絡空間悄然蔓延。這類謠言通常稱為“網絡災難謠言”,不僅誤導公眾認知,更擾亂社會秩序。

謠言猛于洪水

信息病毒侵蝕救災生命線

防汛抗災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而謠言則是潛伏在信息洪流中的“暗礁”。

虛假信息擠占公共注意力,誤導救援資源分配,甚至引發恐慌性擁堵。例如,有網民編造云南某地“洪水沖走三個娃娃”的謠言,導致當地緊急排查,浪費寶貴的人力資源。

在華北、東北、黃淮等地遭遇歷史性強降雨,人民群眾眾志成城抗洪救災之時,有造謠人員將科學調度歪曲為“地域加害”。例如,網民編造某地“堤壩決口”的視頻引發關注,實為施工單位因水位超警戒線主動泄洪,卻被描述成“決口事故”,引發周邊居民恐慌。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謠言已形成灰色產業鏈:從篡改舊視頻、AI合成圖像,到偽造政府通知,甚至借謠言引發物資擠兌,擾亂公共秩序。

5大謠言類型

拆解造謠者的“工具箱”

張冠李戴型

通過篡改視頻定位、替換背景音等方式,將其他地區的災害畫面偽裝成本地事件,造成當地群眾恐慌。

舊聞翻炒型

將歷史災害圖片或視頻修改時間,偽裝成新近發生的事件新聞,利用公眾對汛情的關注度擴散轉發,誤導救援工作正常開展。

虛構數據型

通過捏造災害造成的傷亡人數、受災面積等公眾關注度高的數據,增強謠言信息的“沖擊力”,吸引流量、謀取私利。

偽造救援型

虛構“堤防決口”“水庫潰壩”等恐怖場景,冒用權威部門名義發布虛假信息,干擾正常救援秩序。

夸大其詞型

對確實發生的事件肆意“添油加醋”、將事實無限放大或捏造事件結果以博取眼球、擾亂視聽。

法律利劍高懸

讓造謠者付出法律代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防謠識謠指南

3步辨謠守護網絡清朗

1

查來源

認準應急管理部等政府官網、央視新聞等權威媒體發布的信息。警惕假冒“防汛指揮部”“新聞媒體”的“高仿號”及營銷號、群聊截圖等非官方渠道的消息。

2

驗內容

用專業識圖或視頻反搜工具查驗素材真實性。借助“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等小程序進行自助驗證。

3

觀邏輯

警惕“震驚!”“速轉”等情緒煽動性標題,拒絕“數千人失蹤”等模糊數據。技術生成內容需有顯著標記,引用舊聞必須注明時空背景。

防汛救災

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戰斗

更是網絡空間的輿論保衛戰

每一次點擊轉發前三秒的停頓

每一次對信息來源的求證

都是對風雨中生命的守護

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用真相的陽光驅散謠言的陰霾

用理性與責任筑牢抗災信息防線

守護網絡晴空

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內容來源:公安部網安局)

編輯:顧涵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