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銀川10月26日消息(記者李暢 實習記者陳開意)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的“六個攻堅戰”第五批“能源安全綠色發展、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主題采訪走進石嘴山、青銅峽、吳忠等地。以寧夏玖倍爾農業、貝利特化學、寧夏菜師兄農業科技、吳忠儀表為代表的一批民營企業,正把數字技術嵌入生產全流程,在智能制造、綠色轉型、數實融合上跑出“加速度”,成為寧夏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樣本。
一座“5G牧場”的全鏈路重構:從牛舍到門店,數字化貫通
在石嘴山市平羅縣寧夏玖倍爾5G智能化觀光牧場,奶牛“自愿式”走向擠奶區,智能擠奶機器人自動識別、清潔、套杯,鮮奶幾分鐘內經管道進入制冷系統,產奶量與健康數據同步上傳云端。寧夏玖倍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馬路說:“讓奶牛‘想擠就擠、想吃就吃’,減少應激、提升品質,這是我們做數字化的出發點。”

在智能化觀光牧場中,奶牛 “自愿式” 前往擠奶區(央廣網發 陳開意 攝)
該牧場從荷蘭引進16套智能擠奶機器人系統,實現“自愿式”擠奶,提升牛只健康和產奶量,并通過精準作業降低電耗、飼喂配料更精準、減少原料浪費。與傳統3000頭以上規模化奶牛場相比,人工成本節省50%以上、能源消耗密度間接下降。糞污資源化循環系統年處理牛糞3萬噸、污水2萬立方米,固體物回用為墊料,年節省墊料成本360萬元;污水經處理還田,帶動周邊農戶每畝節本增收約300元。
此外,牧場打造“牧場—工廠—門店”閉環,通過自有品牌“奶牛咖”鮮奶吧與配套加工廠實現全鏈條掌控,使牛奶收益增加約600%。“從牧場到門店,最快4小時就能送達。”馬路介紹,“奶牛咖”在銀川開設13家、在吳忠開設5家,并已拓展至蘭州、西安。該項目獲評“5G未來牧場示范基地”“國家數字鄉村建設示范點”。資料顯示,項目達產后日產鮮奶可達48噸,預計年產值6307.2萬元,平均每畝地年產值22.53萬元;投入運營后勞動率提升約3.32倍、節省人工50%以上。
從傳統化工到智能工廠:貝利特的高質量轉型樣本
在貝利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的屏幕上,溫度、壓力、流量等數十類參數動態跳躍,機器人與自動化控制系統協同作業,連續化、清潔化生產穩定運行。作為以氰胺化學為主導的標桿企業,貝利特建成從氰氨化鈣、雙氰胺到多類醫藥農藥中間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布局5家全資子公司、16條生產線,產品出口至包括印度、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在內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工作人員依托多屏數字化系統,實現機器人與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協同作業(央廣網發 陳開意 攝)
公司副總裁、董事會秘書顧自安介紹,精細化工場景對安全、質量與效率要求極高。推進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是提升本質安全、強化競爭力的必由之路。企業在生產運營、安全管理、戰略財務和人力資源等領域試行“AI+”管控,建設數據中臺,打通設備感知與業務流程,實現要素數據的實時采集與閉環治理。新項目引入管式反應器、連續流與連續結晶工藝,顯著減少人員直接接觸危險工藝環節,優化能耗與質量波動;中水回用率超過90%,污水、廢氣與危化品出入庫全流程建立在線臺賬,循環利用與源頭減量并舉,生產更“綠”、更“穩”、更“優”。
一個“數字大腦”的田間落地:讓農業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
在青銅峽市,寧夏菜師兄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自研AIGIS大數據智能管理平臺,把“數字大腦”搬進大棚與地頭。平臺集成超百萬條農業數據信息,內置117項作物生長機理模型、498項病害預測模型、354項蟲害預測模型,融合地塊信息、作物階段與物聯網設備,實現“看天算、據數管、按圖種”,為全區10余家企業、1000余戶農戶提供精準農事指導。
依托國家級數字種植業應用示范項目,當地在15萬畝蔬菜基地部署了1432套數字化設備和5套應用系統,覆蓋8個鎮、24個重點村,通過水肥一體化、土壤與氣象感知、遠程運維等手段,綜合節水節肥與節省用工約30%,人均畝均成本平均下降約120元。“農戶人在幾百公里外,也能用手機調水、施肥、控光。”公司董事長董瑞芳介紹。青銅峽市農業農村局產業辦主任袁濤表示,示范應用正在向水稻、玉米、小麥及釀酒葡萄等作物擴展,助力當地農業標準化、規模化與品牌化經營。
一家“老廠新生”的智能樣板:離散制造也能柔性高端
在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數字化柔性加工島、基于5G的倉儲配送與在線檢測串聯起個性化訂單的“快速路”。這家創建于1959年的“三線”老廠,完成了從傳統離散制造到高端智能制造的跨越,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至120萬元/人,車間作業完工準時率提升約10%,質量控制數據采集覆蓋率大幅提高,入選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

工作人員操作智能化設備,展現智能制造的升級活力(央廣網發 陳開意 攝)
“信息化看似‘隱性’,卻決定企業的綜合能力與持續競爭力。”吳忠儀表總經理常占東介紹,企業堅持“研發一代、應用一代、儲備一代”的產品路線,高端控制閥產品已服務于核電、超超臨界火電、海工與水下工程、氫能與儲能等重點領域,在院士團隊(馬玉山院士)牽引下打造協同創新平臺,企業規模由數億元躍升至二十億元量級。常占東感慨:“不擁抱數字化是‘死路一條’,擁抱數字化才有良性發展的未來。”
從“會自己上工”的擠奶機器人,到“能預判病蟲”的農業算法模型,再到“讓風險遠離現場”的連續化工藝與“訂單即產”的柔性制造,寧夏民營企業正在以場景為牽引、以數據為底座、以綠色為標尺,把數字技術做成提升效率、保障安全、降本增效與拓展市場的“通用工程”。“數字”力量,已經轉化為“實”的效能與“新”的動能。
以點帶面、以數促實,寧夏正把一批“可看、可感、可復制”的標桿場景,轉化為實體經濟的“穩引擎”“新引擎”。在“十四五”收官的當下,這片黃河畔的熱土,正用一體推進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寫下中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寧夏篇章。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