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西寧海關獲悉,“十四五”期間,西寧海關以精準服務打通產業堵點,為青海冷涼蔬菜出口制定專屬“路線圖”。同時,積極推進出口蔬菜種植基地備案“網上辦”“預約辦”,助力西寧、海東、海南等地的6.8萬畝蔬菜基地獲得出口資質,這些基地的分布實現了從“點狀分布”到“連片成勢”的跨越。
深秋,西寧海關冷涼蔬菜工作服務站的關員,驅車抵達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出口蔬菜種植基地。一場圍繞蔬菜出口政策、管理要求、質量提升、檢驗檢疫和資質認定等方面的現場培訓拉開序幕。這類深入田間地頭的上門服務,正是“十四五”期間青海助力冷涼蔬菜出口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
“這些菜現在不愁銷路,在大灣區特別是香港市場很‘吃香’!”基地負責人說,“上個月,香港的媒體還專門報道了我們的特色蔬菜供港情況。誰能想到,曾經制約青海農業發展的冷涼氣候,如今成了最珍貴的資源。”
青海的“冷涼”,是大自然饋贈的產業密碼。青海省委、省政府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錨定高原獨特稟賦,深挖冷涼氣候與純凈冷水兩大核心資源。在高位統籌引領、政策科技賦能、市場品牌驅動的合力下,成功將“冷涼”短板轉化為產業長板,以高原冷涼蔬菜、冷水魚為支柱的“雙冷”產業順勢崛起,成為生態與經濟共生的新引擎。
產業崛起離不開“監管護航”。在西寧海關技術中心動植物檢疫與食品檢測實驗室,這些供港蔬菜要通過205項農藥殘留指標的嚴格檢測。在確保品質經得起國際市場檢驗的基礎上,“鮮度”是農產品的生命線。針對這一特性,西寧海關開通了鮮活農產品屬地查檢“綠色通道”,實行“7×24小時”預約通關,證書“云簽發”實現“零等待”。如今,互助基地的蔬菜經預冷處理后,可通過“汽運48小時供港”或“空運+汽運12小時供港澳”鏈路,最快半天就能擺上粵港澳大灣區的餐桌。
為擴大青海冷涼蔬菜“朋友圈”,今年8月19日,青海首個針對特色產品建立的海關工作服務站——高原冷涼蔬菜出口海關工作服務站在海東市掛牌成立。高原冷涼蔬菜出口海關工作服務站全流程跟蹤指導企業開展種植基地備案管理,“手把手”幫扶企業建設布局海外倉,進一步提升青海冷涼蔬菜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擴大品牌影響力,為青海冷水魚、冷涼蔬菜“雙冷”農產品出口產業集群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十四五”期間,青海冷涼蔬菜完成從“高原特產”到“全球商品”的蛻變:2023年,在西寧海關推動下實現冷涼蔬菜出口零的突破;2024年,冷涼蔬菜出口規模邁上“千噸級”臺階;2025年,出口冷涼蔬菜“萬噸級”產業集群建設被納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出口品種從最初的個位數增長至超過20種,市場“朋友圈”從中國香港擴展至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韓國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記者 范程程)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