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13日消息(記者門庭婷)近年來,城市更新作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受到國家及地方各級政策的大力支持。從老舊小區改造到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從產業升級到基礎設施完善,各地積極探索城市更新的多元模式,助力城市功能提升與人居環境改善。
政策助力,城市更新駛入“快車道”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要“落實好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這也是繼7月中旬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后,中央又一次對城市更新工作做出部署。
“城市更新是當下以及未來更長時間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總監陳文靜分析認為,城市更新相關內容由此前的“大力實施”到“加力實施”,再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高質量開展”,提法上更加向質量和品質提升側重。
今年5月,《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正式印發,其中強調要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并提出通過六項舉措加強對城市更新的支撐保障,其中用地政策、金融政策較為關鍵。陳文靜表示,后續相關內容將加快落地,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支持地方更好地探索適合當地且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吸引社會資本介入,為企業參與城市更新提供更多機會。
地方層面,各地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舉措,積極響應國家號召。5月9日,北京發布《2025年北京市住房發展年度計劃》,計劃實施500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完成老樓加裝電梯600部,啟動20萬平方米危舊樓房改造任務,同時推動老舊小區物業服務覆蓋300個老舊小區。8月7日,上海住房城鄉建設管理消息,接下來將積極探索符合上海市實際的城市更新新模式新機制,制定《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動方案(2026—2028年)》,2026年全面啟動城中村整體改造項目。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各地下半年要持續在城市更新方面落實好有關工作,更好促進城市更新工作的推進,同時也要基于城市更新工作,研究高質量土地和好房子建設等工作。
加速落地,老舊街區與生態修復成效顯著
在政策持續發力下,各地城市更新項目加速落地,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住建部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各地圍繞完整社區建設,已建設便利店、家政服務網點、理發店、郵件快遞服務設施等便民商業網點700多個,新增停車位2.47萬個,建設公共活動場地和公共綠地71萬平方米、社區公園233個,很多社區還建設了無障礙設施、智慧管理服務平臺,安裝了智能感知設施,惠及居民108.85萬人。
在老舊街區改造方面,各地涌現出不少典型案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25年3月發布的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中,多個城市項目上榜。其中,重慶市江北區塔坪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共涉及房屋44棟、單元72個、居民1487戶、3227人。2021年起,江北區堅持“可持續運營”的漸進式城市更新理念,推動塔坪片區煥新為城市現代化發展多樣化、治理精細化的三生新空間,“喚醒”老舊建筑,推動小區成為江北區熱門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新興產業聚集地。
在城中村改造方面,廣州城中村改造呈現多元化創新路徑:花都區推出“房票+現房”安置模式,實現村民“即簽即住”;增城區碧潭村采用“宅基地多戶聯建”模式,僅用1個多月完成用地批復到開工流程;南沙區坦尾村運用“空中造樓工廠”和智能機器人技術,打造智能建造示范項目;同時,廣州創新實施跨區“用地騰挪”機制,將從化區開發指標置換至南沙區東瓜宇村項目,實現生態保護與土地盤活雙贏。
此外,城市生態修復類項目也成效顯著。北海市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馮家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工程項目采用PPP模式,因地制宜推動生態重建,拆除違章建筑,形成“地上綠毯”“水下森林”,促進水資源循環利用;同時構建智慧管控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智慧水務自動化管理,為市民和游客帶來了舒適、便捷的體驗。
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稱:“城市更新作為城市新的增長動力,具體到住房或房地產,就是要通過存量更新、品質提升,既能激發住房消費不斷升級動力,同時也將房地產成為新市民扎根城市,新產業、新經濟培育的載體,從而發揮房地產在內需中的積極作用。”
在陳文靜看來,城市更新已經成為當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內容,也是房地產領域的聚焦點,未來各項配套政策有望加速落地。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