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0月12日消息(記者 馮麗)在腦機接口幫助下癱瘓患者恢復運動能力,通用型CAR-T技術成功治愈風濕免疫性疾病,量子計算刷新世界紀錄……這些曾存在于科幻中的場景,如今正在上海加速邁向現實。它們背后,是上海瞄準“未來產業”的系統性布局——通過聚焦腦機接口、類腦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構建“四位一體”創新生態,為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動能。
“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創新、重塑產業格局的戰略支點。”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煒表示,上海正圍繞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六大方向,分層推進產業培育,力爭到2027年突破一批前沿顛覆性技術,培育20家左右生態主導型企業;到2030年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未來產業引領地。
三大層次培育產業新動能
在上海的未來產業版圖上,布局精準而清晰:對近期產業化領域“發展壯大”,對中期產品研發領域“加快培育”,對遠期前沿探索領域“加速布局”。
上海AI創新港(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在處于產業化階段的腦機接口領域,上海支持開展了全球首個符合GCP標準的植入式腦機接口產品臨床試驗。“這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生命的希望。”一位項目負責人表示,該技術已幫助癱瘓患者恢復上肢運動能力。在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上海在全球首次應用通用型CAR-T技術成功治愈風濕免疫性疾病,并研制了我國首個獲批的重組腺相關病毒基因治療藥物。
對于產品研發階段的硅光、類腦智能等領域,上海持續打出創新資源“組合拳”。屈煒介紹,在硅光領域,上海已啟動建設產業集聚區,組建創新聯盟,設立基金矩陣,在光互連、光計算等方向上創新產品持續涌現。類腦智能領域更是成果豐碩,類腦感算一體融合相機、類腦雙目視覺系統已成功研發并實現產業化應用。
“四位一體”構建產業新生態
如何讓這些前沿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上海創新構建了“項目經理團隊主責、重點任務清單突破、未來產業基金賦能、未來產業集聚區支撐”的“四位一體”培育機制。
上海某企業的協作機器人正在作業(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項目經理團隊是適應未來產業培育而打造的復合型力量。”屈煒解釋說,未來產業的項目經理不僅要懂科技,還要懂產業、懂投資,對項目實施“里程碑”式全生命周期管理。
未來產業基金作為市級“功能性母基金”與“耐心資本”,正發揮著關鍵作用。上海未來產業基金投資執行總經理劉理鵬透露,截至今年10月,基金已投決18支子基金,直投9個前沿項目,覆蓋可控核聚變、AI大模型、腦機接口等關鍵賽道。“我們聚焦科學突破與商業化可能性兼具的領域,核心是捕捉‘拐點’。”
特色園區打造產業新高地
在楊浦區長陽創谷,7000平方米的“智腦工場”類腦智能孵化器已投入使用,吸引了時識科技、新氦類腦算芯科技等一批代表企業入駐。這里正在建設“類腦大道”,將率先使用類腦智能新產品用于智慧安防、園區管理等場景。
“我們構建了‘一平臺、一聯盟、一園區、一孵化器、一基金矩陣’的整體框架。”楊浦區科經委副主任葉桂芳介紹,楊浦充分發揮高校集聚優勢,前瞻布局類腦智能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持和人才資源。
市民體驗充滿未來感的外骨骼機器人(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為推動未來產業發展,上海在要素保障上做足了文章。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總工程師裘薇表示,上海著力為創新主體降本減負、提質增效,構建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對初次入選的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分別給予最高100萬元和200萬元獎勵。
在臨港新片區,司南半導體孵化器正致力于構建超寬禁帶半導體從“概念驗證-孵化加速-產業聚集”的完整生態。該孵化器總經理李四華期待,政府能主導設計和開放更多高價值應用場景,以創新市場需求牽引新技術迭代和產品成熟。
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進透露,2024年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達23.2%,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超過1.8萬億元,為未來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