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是我國重大的公共衛生挑戰。近20年來,我國肝臟疾病譜發生顯著變化,病毒性肝病的發病率逐步下降,而非病毒性肝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AFLD)和藥物性肝損傷(DILI)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為支持肝病領域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提升肝病診療水平,推動科研進步,北京肝膽相照公益基金會于2024年發起“力肝專項研究”課題,并于2025年進一步加大投入,持續推進該研究項目。

2025年8月30日,“力肝專項研究”科研培訓會(高級班)在華夏中原的璀璨明珠——鄭州召開,與會專家圍繞多個關鍵科研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內容包括:如何正確開展醫學研究、從臨床實踐中提煉高質量論文的路徑與方法、研究項目申請書的撰寫要點,以及臨床試驗中數據管理和統計分析的核心規范,為大家提供了系統、實用的科研指導。

活動現場(天士力供圖)

高屋建瓴 真知灼見

會議伊始,北京肝膽相照公益基金會項目總監侯新暉擔任主持,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茅益民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陳煜教授和公益捐贈企業天士力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貞依次上臺致辭。

茅益民教授強調,我國由研究者自主發起的課題正蓬勃發展,其數量的顯著增長是高學術活力的證明。這些研究正以豐碩的高質量成果,推動中國在國際學術舞臺上躋身世界前沿、引領前進方向。

未來,期待我國青年研究者能夠深挖臨床富礦,將臨床診療中的病例轉化為獨具價值的研究素材,實現醫學實踐與科研探索的有機融合;突破執行者定位,以創新思維主導研究設計,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體系;秉持實踐哲學,在科研行動中淬煉真知,將試錯過程轉化為經驗積淀,助力中國臨床研究產出更多原創性、引領性成果。

陳煜教授表示,當前肝病領域正經歷深刻變革:病毒性肝炎雖可經特效藥控制,但炎癥纖維化仍需積極干預;與此同時,藥物性肝損傷、代謝性肝病等非病毒性肝病發病率持續走高,其引發的肝硬化、肝癌風險亟待重視。他期待本次會議能幫助青年醫生以系統化課程開拓研究視野,以實戰案例夯實方法學基礎,挖掘高價值科研切入點,實現機制深化、臨床轉化與創新生態培育的協同發展。

王貞副總經理指出,該項目開展兩年來,獲得全國300余家醫院積極響應,基金會已投入290萬元資助56家醫院開展研究并取得階段性成果。她強調,臨床與科研項目是相輔相成的,此次培訓會旨在助力臨床醫生掌握前沿研究方法、提升科研轉化能力,為肝病學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作為肝病領域長期支持者,天士力集團未來將持續通過“力肝專項研究”等項目,深化基礎與臨床研究結合,推動科研成果臨床轉化,攜手專家學者共同促進肝病診療水平提升。

激情洋溢的開幕式后,北京肝膽相照公益基金會周海洋秘書長對“力肝專項研究”課題進行介紹。她指出,2024至2025年度的“力肝專項研究”受到了全國同行的重點關注和積極參與,投標總數不斷上升,充分說明了該課題的品牌成果和影響力。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梳理科研思路,肝膽相照基金會對科研培訓進行全鏈條梳理,真正讓大家聽得懂、學得會、能上手。

洞見啟明 醍醐灌頂

茅益民教授、湖南省人民醫院張征教授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宋清坤教授分別擔任本環節主持。

陳煜教授圍繞“臨床醫生如何正確對待科研工作”作專題分享。他指出,臨床與科研相輔相成:科研是破解臨床難題的“解題器”,臨床則為科研靈感的“發源地”,二者形成“臨床產生并應用證據、科研驗證并歸納總結”的閉環。

針對當前臨床醫生科研實踐中的現實困境,陳煜教授剖析了四大挑戰,即時間精力有限、科研方法欠缺、資源支持不足、成果轉化受阻,并揭示了三大認知誤區:盲目追求“高大上”研究、割裂科研與臨床關系、片面注重論文數量。他強調,臨床醫生應立足真實世界問題開展研究,通過系統培訓提升方法學能力,同時借助跨學科協作突破資源瓶頸,最終實現科研成果反哺臨床實踐的良性循環。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耿嘉蔚教授以“如何從臨床中發現科學問題并撰寫高質量論文”為題,結合已發表的研究案例,系統闡釋了科學問題凝練、前沿方法應用、實驗設計優化、期刊匹配策略及論文撰寫規范等關鍵環節。針對新手研究者的寫作路徑,耿教授提出“先易后難”的漸進式策略,并特別強調臨床研究合規性的核心要求:涉及人體樣本的研究需在美國NCBI數據庫或期刊指定平臺公開原始數據(尤其組學與測序數據),獲取唯一數據授權編號;投稿時必須同步上傳經倫理審批的志愿者知情同意書,確保研究全程符合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CMJE)規范。此次分享為臨床科研人員提供了從問題發現到成果發表的全流程指導,對提升研究合規性與學術傳播效能具有實踐價值。

宋清坤教授圍繞“臨床研究項目申請書撰寫核心要點”展開專題報告,他著重強調,研究問題的創新性是申請書的靈魂所在,需立足臨床未滿足需求,通過文獻計量分析與臨床實踐洞察,凝煉具有科學價值與社會效益的突破口。針對研究設計框架,宋教授詳細解析PICOS原則在方案構建中的規范應用,并結合案例演示如何通過邏輯矩陣實現研究要素的精準匹配,為科研人員構建嚴謹可行的實施路徑提供了方法學指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武珊珊教授分享“臨床試驗中的數據管理與統計分析要點”,系統闡述數據管理核心:需基于研究目標明確關鍵數據采集范圍,針對缺失數據應先診斷缺失機制,再選擇多重插補等科學方法處理。在統計分析環節,重點解析研究終點設定需兼顧臨床與統計效能,數據集劃分應嚴格遵循全分析集、符合方案集等規范;統計分析方法需根據研究設計和數據類型適配選擇。針對RCT研究,她強調需通過分層隨機化等方法控制混雜因素,并指出多重檢驗校正對控制假陽性風險的重要意義。報告為提升臨床試驗數據質量與分析嚴謹性提供了方法學指導。

唇槍舌戰 求同存異

學術報告環節結束后,活動進入備受期待的“互動工作坊:臨床試驗設計實操Workshop”環節。現場迅速凝聚起熱烈而專注的研討氛圍,來自全國各地參加培訓的臨床醫生們紛紛圍繞自身研究中的實際瓶頸展開深度交流。在不同觀點的交匯與碰撞中,思維火花持續迸發;與會專家深入各組,實時給予專業而精準的指導。隨后,各小組代表依次匯報所形成的創新解決方案,并接受專家的針對性點評。整個工作坊不僅實現了知識的流動與融合,更切實推動了復雜科研問題破題與新思路的生成。

云程發軔 風物長宜

會議總結環節,茅益民教授充分肯定了此次培訓的實踐意義與學術價值。他指出,會議通過結構化科研方法論培訓與標桿性創新案例解析,成功搭建了從臨床實踐痛點向科學問題凝練、再到研究課題設計的系統性轉化框架。

“力肝專項研究”將進一步優化全鏈條支持體系,涵蓋課題前瞻性孵化、研究過程動態督導以及成果轉化閉環管理,期待通過科研的創新性突破,推動中國肝病領域實現從方法學跟跑到原創性領跑的戰略性轉變,為全球肝病防治貢獻中國智慧。(來源:北京肝膽相照公益基金會)

編輯:褚夫晴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